哥斯拉:核威胁的隐喻与文化差异
哥斯拉:核威胁的隐喻与文化差异
在东宝怪兽宇宙中,哥斯拉起初是作为大户岛渔民口中,世代流传的怪物传说而存在,随着1954年两艘日本货轮在东京湾离奇失踪(摧毁),藉由大户岛渔民传唱的歌谣,得以引出故事主角...原来因为人类进行的氢核炸弹实验破坏了哥斯拉原本的栖息地更使它基因产生了突变而巨大化,由此,这个巨大怪兽开始登陆日本本土并暴走...
从1945年广岛、长崎的两朵蘑菇云升起开始,“核恐怖”和“核威胁”就成了全世界人类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发展、利用核资源?如何看待核武器,核辐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再也不能当他不存在或视而不见。在这种恐惧下诞生的怪物,哥斯拉,便拥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其既带着对人类的仇恨,也同时带有人类“自观”的属性在其中。
这种思考在后续的创作中都或深或浅地表现在了人类担当的剧情里。从哥斯拉55(受到氢弹实验波及的安吉拉斯),到哥斯拉71(环境污染诞生的黑多拉),再到哥斯拉95(杀死初代哥斯拉的氧气破坏者最终又创造出了戴斯特洛伊亚这样讽刺的意味),这些人祸天灾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反映现实,警醒人类不要轻易打开“潘多拉魔盒”。
因此,哥斯拉的文戏故事总是看起来不轻松,总有一种“阿喀琉斯之踵”的顿感,像一把慢刀子在刮你的肉,人类在自大和愚蠢中自食其果。而哥斯拉,本身则从来不算是人类的帮手,亦或者说哥斯拉形象的两面性:虽然拥有了毁灭性的暴力然而又是人类实验的受害者,这种二元的形象也给剧情增添了一丝讽刺悲剧的意味——人类最终要在自己亲手制造的恐惧中学会生存。
由此而及,便是诸代哥斯拉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普世性问题:“人类如何避免对自然的破坏以至于最后的自我毁灭?”这一点是哥斯拉宇宙基于打斗之外,剧情严肃性的基点,甚至随着人类活动的污染而变得愈发迫切,有别于欧洲怪兽电影单纯的“喜欢吃人”而不重视探讨剧情背景,哥斯拉系列反倒随时代发展而渐渐成为了更具体的“阴影”...这或许也是这一形象可以穿越时代的局限,经久不衰这么多年的原因。而在这创作内涵的把握上,日本近两年的哥斯拉作品则要比传奇宇宙的“质感”好的多,抛开视觉特效和经费预算的差距,还是只有日本人自己最知道哥斯拉应该是什么模样。
哥斯拉可以很“完美”,但是他绝不会善良。
而当我们聊完了哥斯拉作为喻体极其形象内核后,再聊一聊为何我不喜欢最新的哥斯拉电影,那就是从传奇翻拍哥斯拉故事开始,欧美的商业主导原则把东宝哥斯拉原有的“严肃性(核威胁和环境污染)”消解了,剧情变为了“娱乐至上”。
当怪兽的动机坍缩成了“保护人类”时,属于怪兽电影里怪兽的“独立性”就消失了,从原本的自然属性蜕化为人类宠物,这种商业性指导的思维或者说,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就是传统哥斯拉剧集和传奇剧集的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