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足跟痛的4种足部疾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引起足跟痛的4种足部疾病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377063959086654
足跟痛,也称作跟痛症,是指引起足跟周围疼痛的疾病的总称,大多与足跟部的慢性劳损和退变密切联系。足跟痛根据部位的不同分为足底、足跟后侧和足跟侧方,本文聚焦足底疼痛,介绍引起该症的4种足部疾病,包括足底腱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下滑囊炎和Baxter神经卡压。
图1:引起足跟痛的解剖简图
图2:足跟痛的常见部位及病因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也叫跖腱膜炎,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足底筋膜长期承受应力刺激而引起的足底筋膜的慢性劳损。
图3:跖腱膜发生退变的部位
- 它是一种退行性改变,而非炎症。
- 晨起下床脚跟着地时,疼痛最为明显,活动后缓解,行走过度时疼痛加剧。
- 易发人群包括①高弓足和扁平足患者;②教师、警察、芭蕾舞演员等长期站立和行走的职业人群;③徒步、长跑、和爬山的运动人群;④肥胖人群。
- 足跟的内侧足底处压痛最常见。
图4:跖筋膜炎的痛点
- 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包括X光检查、超声和核磁共振。
图5:X光片示跟骨结节可见骨刺(红色箭头)
图6:核磁共振示跖腱膜在跟骨结节处可见明显增厚(红色箭头)
- 保守治疗对多数足底筋膜炎患者有效,当不能确定何种方法有效时,常需几种方法综合治疗,包括使用足跟缓冲垫、功能锻炼以及冲击波治疗等。
图7:足跟缓冲垫
图8:跟腱牵拉锻炼,站于拉筋板上,身体直立,使跟腱受到牵拉。
图9:足底筋膜拉伸:毛巾拉伸
- 一些顽固疼痛的患者经过少应6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应考虑手术治疗。
图10: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清理病变组织和增生骨刺,术中定位病变部位。
图11:术中X光示骨刺已清除。
跟骨下脂肪垫炎/萎缩
跟骨下脂肪垫位于皮肤与跟骨之间,其内由充满脂肪组织的多纤维隔结构组成,具有吸收应力,缓冲震荡的作用。但中老年后,脂肪垫内脂肪发生变性,弹性减退,使脂肪垫变薄,对跟骨结节的保护作用减弱,引起跟骨结节骨膜炎,引起疼痛。
图12:跟骨下脂肪垫的解剖3D图。
图13:跟骨下脂肪垫炎/萎缩的病变部位及范围。
图14:正常跟骨下脂肪垫(左)与脂肪垫炎/萎缩(右)的对比。
- 该病目前不建议手术治疗,也不建议局部封闭治疗,应使用足跟缓冲垫或定制矫正鞋垫,辅以局部理疗、外用膏药、中医疗法等。
跟下滑囊炎
多是由于增生的骨质对跟下滑囊长期慢性的压迫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刺激足部感觉神经末梢而引发疼痛。
- 好发年龄多在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且多有外伤和慢性劳损史。
- 治疗同跟骨下脂肪垫炎。
Baxter神经卡压
Baxter神经,称为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也称为跟骨下神经。该神经卡压引起的足跟痛约占全部足跟痛的20%,但由于该病的确诊较为复杂,常常被漏诊和误诊。
图15:Baxter神经的解剖位置。
- Baxter神经卡压的临床症状与足底筋膜炎很相似。
- Baxter神经支配小趾展肌,其被卡压后小趾展肌存在病变,但临床上很难检测到,核磁共振可以确诊。
- 疼痛多为炽热痛,延足底外侧放射。
- 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发。
- 确诊后首先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冲击波理疗、皮质类固醇注射(局部封闭)和矫形器的联合治疗。
-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
图16:Baxter神经卡压的解剖简图。
图17:核磁共振显示小趾展肌萎缩伴脂肪化。
热门推荐
骨骼健康光靠钙和VD还不够,这些营养看看你缺啥
跨国企业新人如何快速融入公司文化?
需求变更包括哪些内容
晚餐怎样助眠?冬季安神营养食谱揭秘
属羊适合佩戴哪些手串招财及吉祥物选择 属羊的招财手串有什么讲究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世纪之争:大统一理论何时出现?
写给男朋友超甜的表白情话推荐,甜到心窝里
滤波频段在通信行业的应用解析
架构师如何评选职称证书
ChatGPT爆火!掌握AI大模型成职场新宠
2024年农村自建房新趋势:别墅风格成新宠
万物皆可“算”,梅花易数起卦、解卦的基本方法
公历的秘密:从古罗马到现代的计时革命
黄精的神仙吃法大揭秘!
职场中让自己“越来越有价值”的10个好习惯
羽绒服染色了怎么洗掉?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用DataFocus数仓和DataSpring提升你的投资决策
诗词初学者必看:六种诗词结构技法详解
桃花位怎么找,五大方法轻松解密
海南莺歌海盐场:一片银海映蓝天
英语学习方法都有哪些(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建议)
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持续一周,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土太旺了是用水还是金
沙发一般都是几米长?你家客厅尺寸合适吗?
百度搜索:以AI创新捍卫69%市场份额
昼夜温差大?洋葱式穿衣法了解一下→
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看偏执型人格的影响
从单人追剧到全家娱乐,视频会员服务瞄准多元需求持续进阶
掌握地道问候语,玩转跨文化交流
MBTI热潮下的深度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性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