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杜甫草堂推出“草堂读诗”文化新IP
国际博物馆日:杜甫草堂推出“草堂读诗”文化新IP
5月18日下午,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堂读诗”文化沙龙正在举行。伴随着杜甫名作《成都府》的朗诵声,这场以“历史与现代的相遇”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拉开了帷幕。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悟,强调了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深远影响。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则指出,杜甫在成都的四年时光里创作了240多首诗歌,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更是表达了将“草堂读诗”打造成成都文化新IP的美好愿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传承杜甫精神,让博物馆的力量深入人心。
这场活动不仅是杜甫草堂在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重要文化项目,更是其近年来持续推动文化创新的缩影。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教育和研究”,强调博物馆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作为中国文学的圣地,杜甫草堂不仅珍藏着3万余册资料和2000余件文物,更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草堂读诗”活动的创意源自2018年的一次诗歌集发布会。当时,杜甫草堂博物馆面向社会发起了一项独特的挑战:凡能背诵83首指定诗歌的四川观众,即可获得终身免门票的奖励。这一活动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关注。2023年,博物馆迎来了第一位挑战者,其成功挑战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与者。据统计,目前已有44人次参与挑战,31人成功达标,其中约一半是未成年人。
26岁的陈果希是重庆人,目前在四川攻读博士学位。她从小就对古诗词情有独钟,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今年5月,她通过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公告得知这一挑战活动,便决定报名参加。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她最终在12月27日成功通过挑战,获得了终身免门票的奖励。回忆起现场背诵的情景,陈果希坦言虽然有些紧张,但每背完一首诗都感到无比的成就感。
与传统的诗词背诵活动不同,“草堂读诗”更注重参与者的体验和成长。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挑战成功者的身份信息将被录入门禁系统,未来只需刷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参与各类展览和活动。这种创新的激励机制不仅吸引了更多人参与,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杜甫文化。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创新活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以“2024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为例,其中不乏利用AR技术、3D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案例。比如,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通过3D建模与AR技术,生动再现了巴黎圣母院800多年的历史变迁。相比之下,“草堂读诗”活动则选择了回归传统文化本身,以最纯粹的诗词背诵形式,让参与者在挑战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草堂读诗”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形式,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通过这样的活动,杜甫草堂不仅传承了千年的诗圣文化,更让博物馆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正如国际博物馆日所倡导的那样,杜甫草堂正在通过教育和研究,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的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