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会闲、景天星合著《普陀山佛教史》出版
释会闲、景天星合著《普陀山佛教史》出版
近日,由释会闲主编,释会闲、景天星合著的《普陀山佛教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是普陀山有史以来第一部佛教通史著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意义。
普陀山自唐代中后期以后开始有了观音信仰的传播,在宋元之际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观音驻地,由此演化发展成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第一道场,形成一山独大、万山呼应的中国化观音道场格局,明代中后期以后又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起,成为四大菩萨、四大理念、四大名山的组团型信仰体系,并以此“四大”支撑着中国化佛教神圣空间与中国化菩萨信仰的核心框架,对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生活情感等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学术界一直缺少一部系统的普陀山佛教史著述,这个学术空白既与改革开放后佛教学术的全面进步很不响应,也与普陀山旺盛的人气和雄厚的实力不相协调。
在学术界的翘首期盼中,这部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客观考察的《普陀山佛教史》终于问世了。该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以渊源和流变为核心线索,围绕佛教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风阐扬、山志编撰、神圣空间、朝山信仰等展开系统研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普陀山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脉络和基本特点,深层次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理路,全景式再现了普陀山佛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该书指出,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普陀山佛教兴起于中晚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作者侧重从地理、政治、宗风、山志、神圣空间、朝山信仰等几个方面来梳理普陀山佛教史。第一,普陀山能够在佛教圣山中崛起,离不开其重要的地理要素,它孤悬东南海外,与其“源地”——印度的补怛洛迦山神似;它又位居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第二,普陀山的每一次崛起,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明代万历皇帝的支持,到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崇奉,都能看出政治制度与宗教政策在普陀山佛教史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从宋代真歇清了禅师开始,普陀山宗风始兴,此后高僧辈出,宗风丕振,一直传承至今,绵延不绝。第四,从元代盛熙明撰写的第一部志书《补陀洛迦山传》开始,历经明清和民国,每一朝代都有山志问世,愈往后,体例愈完备,内容更充实,事迹更完善,可以看出通过文本来“建构”普陀山佛教历史的过程。第五,整个普陀山佛教历史演变中,自然景观开始神圣化,具有神圣性的人文景观越来越多,普陀山全山也一步步成为“形神合一”的神圣空间,彰显着观音菩萨的慈悲,传承着佛教文化的精髓。第六,随着宋代民俗佛教的推展,普陀山信仰在蓬勃发展的朝山信仰中开始凸显,历经元明清逐渐崛起,并最终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的汉地观音道场信仰格局。这几大要素,是普陀山佛教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词”。
该书还指出,作为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普陀山在菩萨信仰演变史、佛教名山发展史和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在菩萨信仰演变史中,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重要载体,与观音菩萨共同彰显慈悲精神;在佛教名山发展史中,普陀山既是印度观音道场补怛洛迦山信仰中国化的结晶,又在中国佛教名山中成为兼具山岳与海洋特征的圣山;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普陀山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彰显中国佛教特点,演绎中国佛教历史。因此,普陀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代表。
在《后记》中,作者追溯了《普陀山佛教史》的撰写缘起。早在2016年7月举办普陀山观音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李利安教授建议两位作者共同撰写一部《普陀山佛教史》。经初步商议,这部专题佛教史要追溯普陀山佛教的历史渊源,梳理普陀山佛教的演变轨迹,挖掘普陀山佛教的宗派内涵,阐扬普陀山佛教的宗风道风,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普陀山佛教文化,以使读者对普陀山佛教的基本历史有系统的了解,对普陀山的宗风有独特的认知,对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两位作者多次沟通、紧密合作,共同撰写出首部普陀山佛教通史。
李利安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这不但是神圣空间视野下的观音道场通史,也是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观音道场的断代史。作为神圣空间的观音道场通史,《普陀山佛教史》以普陀山这一具体地理单元为观察对象,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以渊源和流变为核心线索,以佛教文化、地理空间以及政治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为问题解读的历史素材,全面分析了文化地理意义下的中国观音信仰第一中心的形成。作为宋元明清时期的观音信仰断代史,《普陀山佛教史》力图再现那个特别时期中观音信仰的重大变化,借助神圣空间这一视角关联其他所有的历史元素,为我们呈现了那个特别时期的观音信仰状态。
作者简介
释会闲,斯里兰卡国立凯兰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普陀讲寺首座、监院,《普陀学刊》主编;兼任斯里兰卡国立凯兰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客座讲师,斯里兰卡龙禧大学客座教授、校董事会顾问,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观音学、佛教戒律学、南传佛教、印度佛教史、观音造像等。主编《普陀山佛学丛书》70余部,著有《观音学概论》(合著)、《千手经要义》、《闲师慧语》等,译有《梵网经》(巴译汉),发表《观音文献述要》《近现代普陀山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评述》《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菩萨道场 大师摇篮 革新之源泉——普陀山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地位的评述》《叶均:南传佛教经典的伟大传译者》等论文多篇。
景天星,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兼任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研究员、法门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佛教史、佛教哲学、宗教地理学等。著有《丝路高僧传》,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及其应化道场演变考述》等论文多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宗教学学科佛教分支条目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