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夕,重读《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日前夕,重读《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在1995年的夏天,一位27岁的华裔女子踏上南京的土地,开始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她就是张纯如,一位即将改变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认知的作家。
张纯如的外祖父曾在南京做教师,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带着家人逃到了宜兴。这段家族记忆深深影响了张纯如,当她在加州小镇上偶然看到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时,那些血淋淋的资料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她决定,要用自己的笔,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真相告诉全世界。
为了撰写《南京大屠杀》,张纯如在南京度过了25个日夜。她走访了10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采访了8位幸存者。每到一处遗址,她都用摄像机仔细记录下纪念碑和周围的景物,认真聆听并记录下幸存者们的证言。她的严谨和执着给陪同的学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调查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约翰·拉贝的日记。这本记录了日军暴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关键证据。1996年12月13日,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赖因哈特在美国纽约向全世界公开了这本日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在美国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记录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该书连续13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翻译成17种语言,海外销售量超百万册。时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科比评价道:“自1945年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作者用英语向广大读者,如此清晰有力地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张纯如的书不仅改变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更激发了更多人对历史真相的探寻。犹太社区的学者们表示:“你讲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位日本读者在听张纯如演讲后说:“我是日本人,但我也要知道真相。”
然而,长期面对血腥暴力的内容,以及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让张纯如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2004年11月9日,这位年仅36岁的作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她的精神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2017年清明节,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淮安开馆。2019年,“张纯如公园”在美国圣荷西揭幕。2022年,“一个人的力量”阅览室在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成立。这些纪念场所不仅是对张纯如个人的缅怀,更是对她所代表的追求真相、捍卫历史精神的致敬。
在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重温张纯如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义。她用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守护历史真相、维护人类良知做出贡献。正如她所说:“请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张纯如为榜样,继续为真相和正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