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市民”: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身份转变
从“农民”到“市民”: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身份转变
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然而,在这光鲜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仍有超过2.5亿的城镇常住人口没有当地户籍,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却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面临着“半城市化”的困境。如何让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限制到开放: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保证了城市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分割,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开始逐步松动。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首次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此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小城镇到大城市逐步取消落户限制,并实施居住证制度。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2023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到66.16%,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半城市化”困境:农民市民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要问题是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目前,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仍与户籍直接挂钩,导致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户籍壁垒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大障碍。
其次,建制镇尤其是特大镇的管理权限不足,也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据统计,全国9.33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3亿左右居住在2.1万个建制镇。这些镇在经济和人口规模上已经具备了城市的体量和特征,但仅享有镇一级管理权限,难以充分释放发展潜力。
此外,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也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农民工群体老龄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就近创业就业,县城成为首选地。然而,不少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
破解之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面对这些挑战,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应对。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同时,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特别是要完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此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竞争力,也是重要一环。
从“农民”到“市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关系到2.5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