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后,中国春节再次获得国际认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其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软实力,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来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这一文化瑰宝。
春节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年俗活动逐渐式微,“年味变淡”的声音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让年轻人接受并传承春节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法律保护层面来看,虽然我国已将春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但仍存在保护不平衡、整体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例如,传统节日的保护往往侧重于其岁时性特征,而忽视了其物质载体和非物质内涵的双重支撑。此外,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与民间传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有时甚至会修改传统做法的核心内容。
创新传承:让春节文化焕发新活力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通过惠民文艺演出、非遗体验展示、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春节文旅消费“热起来”。据统计,随着春运大幕拉开,预计有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条条归途,暖意涌动;年俗、年味、亲情、乡愁,在每一个人的心间激荡。
在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这场以“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为主题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各地特色年俗和群众文化生活。在山西,传统的民俗社火表演将再次点燃人们的热情;在黑龙江,百条赏冰雪线路让游客在冰天雪地中感受别样年味;在江苏苏州和四川自贡,绚丽的灯会将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春节活动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性和体验感。例如,“赏年画 过大年”活动将传统年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其艺术价值;“云游书香”活动则通过数字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春节文化。此外,各地还推出了冰雪度假、古建研学、冬景摄影、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夜游巡游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巧妙结合。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春节文化的表达方式,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专家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展望未来: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
春节申遗成功,既是对过去文化传承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鞭策。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春节的核心精神和表象,还要保护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二是推动跨界融合。促进春节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开发春节主题文创产品、打造春节文化IP等。三是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建立健全传统节日类非遗的法律保护机制,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四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文化交流、旅游推广等方式,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