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逝世24周年:一个艺术家的执着与风范
赵丽蓉逝世24周年:一个艺术家的执着与风范
2024年7月17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纪念短视频,深情追思一位给无数中国人带来欢乐的艺术家——赵丽蓉。这位在春晚舞台上留下多个经典作品的表演艺术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4年了。
从评剧名角到春晚常客
赵丽蓉的艺术人生始于评剧。12岁拜师学戏,17岁因出演《杜十娘》而声名鹊起。在那个年代,她已经是上海滩家喻户晓的评剧明星。与新凤霞搭档演出《祥林嫂》,更是让她的演艺事业达到新的高度。1960年代,她主演的多部评剧作品被拍成电影,艺术成就得到广泛认可。
1988年,60岁的赵丽蓉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退出评剧舞台,转战小品领域。这一年,她与游本昌合作的小品《急诊》在春晚上一炮而红,开启了她的小品艺术生涯。
从1988年到1999年,赵丽蓉先后8次登上春晚舞台,几乎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 1989年《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司马缸砸光”的唐山口音让全国观众捧腹;
- 1992年《妈妈的今天》中,她将一段探戈跳得诙谐又优雅;
- 1993年《追星族》里,她头戴棒球帽,唱着小虎队的《爱》,成为那个年代最时髦的“追星奶奶”;
- 1995年《如此包装》中,她将评剧与rap完美融合,被网友称为“潮流教母”;
- 1996年《打工奇遇》中,她现场挥毫写下“货真价实”,展现了不俗的书法功底;
- 1998年《功夫令》和1999年《老将出马》中,她与赵本山的搭档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赵丽蓉的小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将评剧、影视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入小品,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表演方式。
她的表演自然、妥帖,不以搞怪、夸张见长,始终坚持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正如好友新凤霞回忆的那样,赵丽蓉平时就像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样做针线、下厨做饭,这种接地气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她的表演中,让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艺术追求与精神传承
赵丽蓉对艺术的追求近乎苛刻。每一个节目,她都要排练上百遍,逐字逐句地把控,绝不允许自己在舞台上出任何差错。在《如此包装》中,为了完成最后的跪地动作,她不惜克服关节炎的痛苦;在《打工奇遇》中,为了写出漂亮的毛笔字,她闭关三个月苦练书法。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临终前,她还告诫弟子巩汉林:“做这一行一定要讲究,不要将就。”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正是她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永远的怀念
赵丽蓉离开后,她的经典台词和形象依然深深印在观众心中。每年春晚前夕,网友们都会怀念她带来的那些欢乐时光。她的搭档巩汉林每年都会在7月17日这一天发文悼念,表达对“赵妈”的深深思念。
更令人动容的是,赵丽蓉的小品台词竟然还曾帮助国家抓获间谍。2020年,一名冒充中国北方人的外国间谍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不当言论,当被问及“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时,对方半天答不上来,最终暴露了身份。
赵丽蓉用她的艺术才华和人格魅力,为中国的文艺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艺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她的经典作品也将继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