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文化节开幕,揭秘“灵丹妙药”千年传承
北京中医药文化节开幕,揭秘“灵丹妙药”千年传承
2024年5月31日,第十七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六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在北京地坛公园盛大开幕。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吸引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00余名嘉宾出席。开幕式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宣布文化节开幕,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佟立志分别致辞。
本届文化节以“推进中医药文化现代化转型”为主题,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新讲述、中医药老字号服务新体验、中医药非遗技法新互动等形式,呈现出“大文化、大创意、大协同、大消费、大生活”的五大特色。活动旨在推动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服务百姓健康。
在开幕式上,京津冀三地通过“金、水、木、火、土”五个篇章,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发展。其中,“金鼓齐鸣”篇章展示了三地在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成果;“水到渠成”篇章则通过舞台剧、节目发布等形式,展现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木秀于林”篇章聚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成果;“火龙献瑞”篇章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积土成山”篇章则通过体育冠军的分享和传统导引功法的表演,展现了中医药与体育运动的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节期间还组织了“本草生活”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机构设立了展示、体验、打卡点,为市民打造了一个适合全家老少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嘉年华。
“灵丹妙药”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无名氏的《玩江亭》:“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葱。”在古代,许多看似危险的毒物经过精心配制和加工,成为了治病救人的良药。《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一书详细探讨了3-9世纪中国药学形成期,毒物如何被转化为药物,以及在医疗、政治和宗教中的重要作用。书中提到附子、乌头等有毒植物经过炮制可成为良药,五石散等药物在中古时期广为流行。
进入现代社会,中医药文化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香港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于2024年12月7日启动,将持续三个月,期间将举办200多场推广活动,包括义诊、讲座、工作坊等,以多元化方式推广中医药文化。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亲身体验中医药的魅力,更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北京到香港,从古代到现代,中医药文化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