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自曝患抑郁:这些认知误区你了解吗?
赵露思自曝患抑郁:这些认知误区你了解吗?
近日,演员赵露思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自己患有抑郁症的经历,引发了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讨论。赵露思表示,她曾将一系列身体不适误认为过敏药副作用,而忽视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任孙波指出,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如将情绪低落等同于抑郁症或将其简单视为心情不好。他强调,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帮助的疾病,应及时寻求治疗。通过赵露思的案例,我们更应重视心理健康,正确理解并对待抑郁症。
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赵露思的抗争之路
赵露思的抑郁症始于2019年,最初只是出现了一些抑郁情绪。但由于性格比较能忍,她选择忽视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寻求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症状逐渐加重。2021年,身体开始出现反应;2023年,症状进一步加剧;到了2024年,她开始出现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如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痛等,甚至需要坐轮椅出行。
赵露思在长文中写道:“抑郁是种情绪,但抑郁症是种疾病,也不再是‘想开点’,‘说出来’就能够解决的。了解心理疾病,重视心理治疗真的很重要。”这句话道出了抑郁症的本质区别,也揭示了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认知误区。
抑郁症的认知误区
谈之色变:很多人对抑郁症感到恐惧,认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不敢面对自己的情绪,害怕就医。这种心态反而会延误治疗时机。
过度正常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将抑郁症视为一种时尚,甚至觉得不抑郁反而不正常。这种态度会误导他人,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重视。
认知不足:由于对精神心理疾病了解有限,很多人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害怕被诊断出抑郁症,觉得这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耻辱。
这些误区不仅阻碍了患者及时就医,也加剧了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解和歧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大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而且呈进一步高发多发的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消除认知误区显得尤为重要。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的诊断需要通过体格检查、病史和家族史了解,以及酒精或药物使用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医生会询问患者过去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长、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与药物使用有关。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
谈话疗法(心理疗法):通过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讨论病情及相关问题来治疗心境障碍。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和偏好选择合适的药物。
脑刺激疗法: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采用经颅磁刺激(TMS)和电休克疗法(ECT)等医疗程序。
康复治疗: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辅助治疗,如电治疗等。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
消除抑郁症污名化
抑郁症的污名化现象依然严重。很多人对抑郁症抱有固化的错误认知,如认为抑郁症是“矫情、无病呻吟”。这种态度不仅伤害了患者,也阻碍了他们寻求帮助。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丢人”,害怕别人评价,担心亲朋好友会厌恶远离自己。这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和消除都有待继续研究。同时,抑郁相关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知特征,包括他们认知他人、社会行为事件评价、人际与社会决策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抑郁症不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涉及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多个维度的疾病。它需要我们以更加科学、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和理解。同时,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很多病人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还有一部分人治好后终身不复发。
结语
赵露思的经历提醒我们,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帮助的疾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正如她所说:“了解心理疾病,重视心理治疗真的很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