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
重阳登高: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时写下的名句。这首《登高》不仅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重阳节登高,这一延续了千年的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户外活动,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长寿的美好愿望。
登高的历史渊源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郭醒介绍,西汉时期京城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三国、晋代,重阳登高逐渐发展成为郊游登山的活动。唐代以后,这一习俗更为盛行,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
重阳节登高望远,体现了人们对山的崇拜。登高可吸万物之阳气,与天更接近,有种无比爽朗开阔的感受。古人重阳登高很有高雅从容的情调,往往选择登高山、高塔等自然名胜或历史古迹,而后携友并坐,赏菊、喝茶、赋诗。
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在古代,重阳节不仅是登高的日子,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时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道出了游子在重阳节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定风波·重阳》中写道:“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词中引用唐代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名句,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登高习俗的现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登高这一传统习俗依然焕发着生机。以广州为例,2007年,“广州重阳登高”就入选了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重阳节,广州市民都会登上白云山、越秀山等名胜,祈福、赏景,延续着千年的文化传统。
重阳节登高,这一延续了千年的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户外活动,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在现代社会,这一习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