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还我滇军
归去来兮--还我滇军
驻粤滇军,源于护国二军一部及滇军顾品珍残部。从1916年至1925年间,先后有两批滇军驻粤,长约10年之久。2万多驻粤滇军曾为中国革命、广州革命政府的建立作出过贡献,对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滇军历史上的辉煌一页。
驻粤滇军,源于护国二军一部及滇军顾品珍残部。护国运动后,原护国第二军入广东的部队改称驻粤滇军,该部游走于云南本部、旧桂系与革命党之间,后拥护孙文。1921年冬,拥护孙文的云南总司令顾品珍为回滇的唐继尧击杀,其残部退往广东,后分为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等派。范石生所掌握的这一滇军支队基本上保持了自主性,在北伐时期改组为第16军,1930年中原大战之前则缩编为第51师。1935年,范石生被撤销了第51师长的职务,随即离开军队。1936年9月,滇军的51师被撤销,其编号随后移交给中央军的王耀武部。杨希闵这个滇军派系在1925年发起了叛乱,结果被蒋校长指挥的东征军全力回击,彻底消灭,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金汉鼎和杨如轩等人则融入了朱培德的体系。李烈钧率军进驻两广,最初的主要人物包括李烈钧、方声涛等,之后朱培德逐渐成为该部的核心人物。在北伐期间,朱培德的滇军扩展为第三军和第三十一军。北伐结束后,第3军被裁减为第7师,而第31军则调整为第12师,由金汉鼎担任师长。在抗战期间,第3军下辖云南部队如第7师和第12师,基本上保留了滇军的正宗血统。然而,该部在中条山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随后被中央军接管。
1915年12月23日,唐继尧、任可澄分别以开武将军督理云南军务、云南巡抚使名义给袁世凯致电,要求取消帝制、诛除帝制祸首。随后,唐继尧、蔡锷等又将电文通报各省,蔡锷还专门给袁世凯发电,重申取消帝制、诛除祸首的要求。12月25日,未收到袁世凯答复,即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伐袁世凯。云南组建讨袁军,蔡锷任讨袁军总司令,确定向四川、湖南、广西三路出发。唐继尧负责留守,重新改组云南政府,任都督。根据三路出师计划,蔡锷为护国第一军总司令,抽调滇军精锐编成四个梯团,下辖八个支队,率部入川;李烈钧为护国第二军总司令,编成三个梯队,下辖六个支队,出兵广西;唐继尧兼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编成六个梯团,下辖十二个支队,坐镇云南策应前线;再组织以黄毓成为总司令的挺进军,编成两个纵队,相机而动。1916年元旦,护国军在昆明举行隆重誓师大会,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大罪状,随后分别开往四川和广西,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拉开了序幕。
1916年5月8日,李烈钧到达南宁,随后抵广东肇庆,被确定为护国军军务院直属部队,根据军务院计划,拟经广东转湖南、江西北伐。李烈钧致电广东都督龙济光,假道粤境进入江西。龙济光因滇军灭其兄龙觐光部,对滇军耿耿于怀,纵容部下阻挠滇军北伐。李烈钧万不得已,绕道北进,至粤北重镇韵关又遭龙济光部袭击,滇军张开儒梯团长奋起反击,攻克韵关。不久,袁世凯毙命,无需北伐,护国第二军奉命驻守韶关粤北地区。当时,李烈钧受北洋军攻击诋毁,离开军职,唐继尧任命张开儒为滇军第三师师长,驻粤北地区;任命方声涛为滇军第四师师长,移驻广州及附近地区。
1917年9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表面拥护护法的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却拒绝就任军政府元帅,张开儒明确支持护法运动,首先宣布就任陆军总长,这样驻粤滇军和海军就成为护法军政府的两大支柱。驻粤滇军的表态让桂系不敢轻举妄动,便向唐继尧诬告诋毁张开儒,唐继尧渐对张开儒的所做所为表现不满。为破坏护法,搞垮孙中山军政府,桂系采取卑劣手段分化海军,妄想收买驻粤滇军,遭到张开儒拒绝。1918年5月4日,桂系广东督军莫荣新派兵包围广州火车站,将从外地赶回的张开儒逮捕,解除其兵权,并将其参谋长莫文藻杀害于广州东郊。唐继尧闻讯,认为桂系处理得当,从此,驻粤滇军的第一辉煌时期结束。
1917年李根源任陕西省长时,受“府院之争”影响,被陕西督军陈树藩软禁半年,他回到北京后组织政学会,其政治态度倾向桂系南北议和方针,被广东护法军政府主席岑春煊邀请南下。当时,护法战争正在进行,龙济光被北洋政府收买,任其为两广矿务督办,龙率残部退居海南岛招兵买马,组织振武军2万余人。1917年底,段祺瑞任命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取代陆荣廷。12月10日,龙济光宣誓就职,兵分三路进攻广东。李根源抵达广州,唐继尧要他取代张开儒,任驻粤滇军总司令。1918年2月25日,李根源就任,匆匆率领部队与龙济光作战。广东督军莫荣新组织4个军配合驻粤滇军抵抗龙济光的进攻。通过南北夹击打败龙济光,又派兵渡琼州海峡捣毁龙济光老巢,龙济光无路可走,潜往北京,投奔段其瑞。紧接着粤北战事又起,李根源、李烈钧配合作战,稳定了粤北局势。李根源在韶关期间,仿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军校,培养了不少知名军事人才。1918年5月,广州军政府改组后,为维护各自的权势,滇、桂反目。滇军居驻粤各军人数之首,作为总司令的李根源有脱离滇系的趋势。唐继尧哪能甘心,想方设法加强驻粤滇军控制权。李根源开始培植亲信,唐继尧则派唐继虞到广东联络滇系军官,宣布驻粤滇军收归云南指挥,由军政府参谋长李烈钧负责。双方为此矛盾尖锐,甚至动武,岑春煊调和失败,莫荣新干脆取消驻粤滇军两师师部,以团为单位将两师改为边防军。1920年2月24日,李烈钧率1000余滇军与桂系及李根源部分滇军开战,云南、广西互相指责,准备大动干戈,岑春煊再度调停,让李烈钧部援湘,李根源部移驻海南岛。李烈钧在广州处境艰难,私下到香港,再转往上海。李根源以海南岛为基地,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孙中山发动“驱桂战争”,李根源甘愿充当桂系炮灰,全线溃败,自己则逃往香港,部下收拾残局把莫荣新刚释放出来的张开儒推为司令。粤军惧恨担心驻粤滇军助纣为疟,坐大为患,被陈炯明一举包围缴械,第一次驻粤滇军因内斗而以悲剧收场。
1921年6月27日,孙中山命令再度北伐,革命军在三个月内平定广西,统一两广,拟率队进行北伐。唐继尧却暗中作梗,唆使驻粤滇军开往柳州,与其亲信部队李友勋、龙云等部汇合。破坏孙中山北伐的陈炯明暗中支持,让唐率部回滇夺权。孙中山一再阻止,未能奏效。唐继尧将在柳州的4000余人编成四个军,分别以李友勋、田钟谷、胡若愚、杨益谦为军长,分两路直扑云南,收买大土匪吴学显为内应,向顾品珍部发动进攻。李友勋不幸被广西自治军打死,又委任龙云为第一军代理军长。顾品珍部兵力是唐继尧兵力的数倍,开战之初,顾军处于优势,因顾轻敌,且内部矛盾丛生、指挥不灵。吴学显所属黄诚伯部从后面攻击顾品珍司令部,顾和参谋长同时遇难。司令部失去指挥能力,唐继尧轻取昆明。唐继尧重掌滇军大权后,朱德被通缉,无耐与代理滇军总司令兼代理云南省省长金汉鼎离滇,各自踏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1922年3月,唐继尧二次回滇,顾品珍所余滇军五个旅,由副司令张开儒率领向广西转移,响应孙中山讨伐陈炯明的号召。至广西桂平,滇军内部进行改组,推举杨希闵为代理总司令。12月6日,杨希闵、范石生、张开儒、朱培德、刘震寰、沈鸿英等在广西大湟江白马庙召开军事会议,推举杨希闵为滇桂联军总司令,向广东进发,1923军1月14日,攻进广州。滇桂联军打败陈炯明,孙中山回广州第三次组建广州政权,准备出师北伐。孙中山委任杨希闵为滇桂讨贼联军总司令、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滇军第一军军长、广州卫戌区司令等职。期间,杨希闵指挥联军先后平定沈鸿英、陈炯明叛乱。1924年,国民党改组,杨希闵成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4个委员之一。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杨希闵为东征联军总司令,兵力超10万人,统辖各省驻粤军13个司令,是驻粤滇军中最显赫的人物。但杨希闵实力强大后,权欲膨胀,不积极作战,开始争地盘、抢税收、走私抢劫,甚至出现高级将领卷款逃跑现象。杨希闵暗中加紧了与唐继尧、北洋派和港英当局的勾结,密谋推翻广州革命政府。1925年5月13日,廖仲凯召集联军将领和苏联顾问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讨伐杨希闵、刘震寰,推举蒋介石为总指挥。诸事俱备,代行大元帅胡汉民(孙中山已在北京病逝)宣布免去杨希闵各项职务。杨希闵悍然调动滇军向革命政府宣战,讨伐陈炯明凯旋归来的东征军在广大人民的协助下接连失败,最后,龟缩在广州城内的滇军,在东征军、湘军、粤军等部的围攻下,全部缴械被俘,杨希闵、刘震寰潜逃沙面租界。第二次入粤滇军亦在将领争夺权力的欲望中失望收场。
驻粤滇军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失误、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以及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等。首先,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因素。唐继尧试图通过驻粤滇军控制广东,但他的策略和执行存在问题。唐继尧在1920年初与直系军阀秘密勾结,导致桂系军阀陷于孤立,最终被李宗仁等人击败。此外,唐继尧的军队在行动中边行军边进行鸦片贸易,行动迟缓,容易被对手利用。其次,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唐继尧的滇军内部存在不同的派系和利益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桂系军阀李宗仁等人的团结和一致行动也是驻粤滇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1916年至1925年间,先后有两批滇军驻粤,长约10年之久。2万多驻粤滇军曾为中国革命、广州革命政府的建立作出过贡献,对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滇军历史上的辉煌一页。然后,他们的结局却令人嘘唏不已,从功臣变为叛逆,让多少鲜活的生命散落在古道黄尘变成孤魂野鬼。呜呼!归去来兮--还我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