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消除抑郁症污名化,这三个举措至关重要
专家呼吁:消除抑郁症污名化,这三个举措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部主任马宁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抑郁症污名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他指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误解和歧视让许多患者忌讳就医,甚至在寻求治疗后仍感到不安。马宁主任强调,消除污名和歧视至关重要,通过知识教育、社会接触和结构改变三个举措,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抑郁症污名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在10-19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7个人中就有1个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社会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许多患者面临着严重的污名化问题。
抑郁症污名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众对抑郁症存在误解,认为其无法治愈或患者无法胜任工作;患者自身因内化这些刻板印象而产生“病耻感”,自觉低人一等;患者家属也可能受到关联污名的影响;在社会文化中,对患者的偏见和歧视行为时有发生,如某些公共场所禁止精神障碍患者独自入内。
这种污名化给患者带来多重负面影响。许多患者因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而不敢就医,即使接受治疗后也担心社会的负面评价。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他们逐渐与社会隔离,功能状况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抑郁症患者往往因传统性别角色定位而忽视症状,不愿寻求帮助。他们可能通过过度工作、饮酒或药物滥用等不健康方式来应对抑郁情绪,这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还增加了自杀风险。据统计,尽管女性比男性更常试图自杀,但男性更可能实现自杀,因为他们往往采用更致命的方式,如开枪,并且在出现自杀想法时更可能立即采取行动。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马宁主任提出了三个核心应对措施:
知识教育: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研究表明,对疾病了解越多,偏见和歧视就越少。例如,当人们了解到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时,对抑郁症的负面看法会有所改变。
社会接触:促进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的互动。这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在线接触以及通过影视作品等方式增进理解。其中,社会接触被证实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结构改变:调整现有制度和政策,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这需要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同时,规范媒体宣传报道,避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
为了推动这些措施的实施,马宁主任于2013年启动了“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同伴支持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在25个省份的306个社区开展,主要针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过同伴支持,那些曾经历过相似困境并成功克服的个体能够为正在面临相同挑战的人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该项目已纳入民政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未来将惠及更多精神障碍患者。
抑郁症污名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科普教育、促进社会接触和推动制度变革,我们可以逐步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