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年金真的只能领139个月吗?
职业年金真的只能领139个月吗?
职业年金是不是真的只能领139个月?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养老金制度的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2014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机制,其领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月固定额度领取,另一种则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直至去世。虽然139个月是60岁退休时的职业年金计发月数,但实际上不同年龄退休的人有不同的计发月数。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制度,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你对职业年金的领取年限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是139个月?
职业年金的领取年限并非固定,而是根据个人账户储存额和计发月数来确定。具体来说,退休后可选择每月领取职业年金,直至个人账户余额用完。例如,60岁退休者按139个月(约11.58年)计发,55岁退休者按170个月(约14.17年),50岁退休者按195个月(约16.25年)。如果在领取期间去世,剩余金额将由继承人继承。
这个计发月数是如何确定的呢?根据相关规定,职业年金的计发月数是按照退休时对应的预期寿命来计算的。具体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 ÷ 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以60岁退休为例,假设某职工的职业年金账户存储额为7.5万元,那么他每月可以领取的职业年金为:75000 ÷ 139 = 539.57元。
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这一制度设计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139个月的计发月数显得有些短。但也有人指出,职业年金只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提供额外保障,而不是完全依赖。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职业年金制度确实发挥了补充养老的作用。截至2023年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金额已突破3万亿元,达到3.19万亿元,参加职工3144万人。不过,这个数字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相比,仍然偏低。据统计,企业年金参保人数占具备参保条件的职工总人数比例仅8%,加上职业年金后,第二支柱覆盖率也仅为15%。
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改革。主要方向包括:
- 简化办理程序:降低企业参与门槛,提高便捷性
- 增加缴费灵活性: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覆盖
- 打通第二、三支柱:实现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之间的资金转移
- 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投资收益,增强吸引力
例如,有专家建议将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从16%调整为“14%+2%”,其中2%用于建立企业年金,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这种“自动加入”机制已在德国、美国等国家取得良好效果。
对我们的启示
对于普通职工来说,职业年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养老渠道。虽然目前的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但其补充养老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建议大家:
- 了解所在单位的职业年金政策
- 积极参与并关注个人账户的积累情况
- 结合个人养老金等其他渠道,做好多元化的养老准备
随着改革的推进,相信职业年金制度会越来越完善,为我们的退休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