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典籍里的中国2》讲述蚌埠传奇:7300年古城展新颜
撒贝宁《典籍里的中国2》讲述蚌埠传奇:7300年古城展新颜
“蚌埠,一座拥有7300年历史的古城,从远古的双墩遗址到现代的科技创新,这座淮畔明珠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在央视《典籍里的中国2》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用深情的讲述,带领观众走进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
大禹治水:蚌埠历史文化的源头
蚌埠是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达淮河流域,并在蚌埠东郊的涂山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涂山不仅是大禹劈山导淮、娶妻生子的地方,更是他大会诸侯、确立“盟主”政治地位的圣地。
在蚌埠,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世代传颂。禹会村遗址作为大禹文化的重要载体,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遗址内的大禹雕像、禹王宫等建筑,生动诠释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蚌埠都会举办盛大的涂山庙会,以祭祀大禹为内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人们身着汉服、行汉礼,祭拜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会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展现了蚌埠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俗风情。
花鼓灯: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蚌埠,不仅有大禹文化的传承,还有独特的淮河文化。花鼓灯作为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渊源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一说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是大禹大会诸侯的地方。在这里,他与涂山氏的女儿——女娇结为夫妻。山民们敲锣击鼓,载歌载舞以表示庆贺之意。新婚不久,大禹离家出征为天下人治水,一去十三载,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听说后,心中十分想念,就抱着幼小的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之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上山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另一种说法则与唐代宫廷乐舞有关。相传唐王征东归来,皇娘患病。唐王无奈,许下心愿:皇娘若能痊愈,当在京城大闹花灯,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并下诏杀猪羊各100只,告慰上苍,祈求保护。有人说,这是从民间鼓书艺人玩唱“薛刚大闹花灯”的唐代演义中衍化而来的。
现代蚌埠: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并重
进入新时代,蚌埠正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成员,蚌埠正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蚌埠港作为淮河第一大港,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文化旅游方面,蚌埠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双墩遗址公园、蚌埠市博物馆等文旅新地标。2024年,蚌埠市博物馆引进了国宝级文物“遂公盨”,这件距今至少2900年的青铜器,底部镌刻的98字铭文,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进一步证实了蚌埠作为大禹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从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到现代科技创新,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到花鼓灯的民间艺术,蚌埠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正如撒贝宁在节目中所说:“蚌埠,这座承载着千年传奇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