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地调局:职能转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部地调局:职能转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职能转型。这场转型不仅是对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的简单升级,更是一次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的全面革新。
转型背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地质调查主要聚焦于矿产资源勘查,而新时代则要求地质工作更多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灾害防治等更广泛的领域。为此,地调局主动调整工作方向,推动地质调查从单一的矿产勘查向全方位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转变。
转型方向:构建多元化业务体系
在新的职能定位下,地调局逐步构建起涵盖多个领域的业务体系: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在国内率先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全面承担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核查任务,初步搭建 “空、天、地、海”协同的自然资源观测站网。
矿产资源调查:全面投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牵头开展全国金矿找矿部署研究,取得一批找矿新发现。
基础地质调查:参与全国陆域大地电磁基础网建设,有效服务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全力支撑“三区四带”生态修复,积极探索重点矿集区生态修复保护新路径,构建新疆典型盐渍化土壤修复治理新模式,圈定富硒等一批特色土地资源。
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开展海岛(礁)和重点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等工作,两艘地质调查船即将列装。
创新实践:打造可复制的服务模式
在转型过程中,地调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例如,在福建、海南、承德、宜昌、广安等地开展的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形成了“转型升级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科技攻关破解制约地方发展难题、成果转化探索生态地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已在多个地区得到成功应用:
在福建,完成省级“双评价”,提出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方案,攻克城市地下孤石精准探测难题,有效支撑福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都市区规划建设。
在海南,系统总结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综合调查示范性整装成果,针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海岸带开发利用、江东新区和三亚重点地区规划建设、红树林湿地和岸滩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有力支撑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在承德,基于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优选划定生态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和水土生态修复区建议,研究提出山体保护名录和可供利用的侧向山体资源潜力区,支撑承德市盛世上河图城市设计、山体保护立法和现代山地城市规划建设。
在宜昌,围绕“化工围江”、矿山环境治理等问题和需求,查明流域磷的来源、沿江化工区土壤防污性能及分布、废弃硫铁矿和煤矿矿山环境现状,提出磷污染防控、化工产业布局、废弃矿山治理等地质科学建议。
在广安,新发现一批矿产地、页岩油气有利区、地热富集区、特色土地资源,为广安市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保障;向广安市政府移交2019年地热井资料,有效支撑地热采矿权出让。
标准化建设: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转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地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2024年,全年发布标准91项、报批标准102项,成功立项首个ISO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不仅缓解了紧缺战略性矿种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需求,还促进了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地质勘查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地调局的职能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地调局仍需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未来,地调局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为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