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从“烂泥渡”到世界级金融中心
浦东开发开放:从“烂泥渡”到世界级金融中心
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从1990年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至今,这片土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黄浦江边的农田和棚户区,变成了举世瞩目的金融贸易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从“烂泥渡”到金融中心
陆家嘴,曾经是浦东最普通的地名之一。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一条名为“烂泥渡路”的小街见证了旧日的贫穷。一位老浦东居民回忆说:“那时的烂泥渡路,弄堂狭小,电线杂乱,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然而,正是这片被戏称为“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夜幕降临,黄浦江畔流光溢彩。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建筑高耸入云,描绘出壮美的天际线。陆家嘴金融城与百年外滩隔江相望,共同见证着上海的发展历程。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决心。
经济跨越式发展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0年,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仅为60亿元,而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1.27万亿元,增长了210倍。以占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浦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高地,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开启了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随后,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在制度创新方面,浦东诞生了多个“全国第一”:首创“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设全国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外商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升级方面,浦东同样走在前列。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初步构建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汽车等八大前沿产业体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这里落地,年产能已突破95万辆,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2023年,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值突破千亿元,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实力。
示范引领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正在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新路径。示范区以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为“双轮”驱动,已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5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浦东将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