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双一流”扩容在即!哪些高校有望入选?
第三轮“双一流”扩容在即!哪些高校有望入选?
2026年,我国将迎来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评选。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工程,“双一流”建设不仅关乎高校自身发展,更与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将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双一流”建设: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国家在2016年启动的重大战略工程。其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若干高校进入全球前列,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两轮“双一流”建设,第一轮评选出42所高校,第二轮扩大至147所。
“双一流”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这些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毕业生和80%的博士生,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高校在17个学科成为全球冠军,包括清华大学的能源科学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等。
第三轮扩容:哪些高校有望突围?
随着第三轮“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哪些高校有望入选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类高校可能成为扩容的主要力量:一是各省份重点建设的地方性院校;二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型高校。
地方性院校: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各省份都在积极布局,力争在第三轮“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突破。例如,内蒙古提出力争1-2所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重庆争取市属高校实现“零的突破”,甘肃则希望有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在地方性院校中,深圳大学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这所建校仅41年的年轻高校,目前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有34个学科进入前100名。其中,通信工程、矿业工程和纳米科学与工程更是位列世界第19名。深圳大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作为经济特区的高校,深圳大学在科研经费、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方面都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型高校:高起点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一些新型高校凭借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模式,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这所2012年才成立的高校,已经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成功入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
评选标准:博士点数量是关键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指出,扩容的高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一所高校至少要有1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据统计,目前有48所非“双一流”高校拥有10个及以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深圳大学以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位居榜首,扬州大学紧随其后拥有21个,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各有19个。
博士点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在冶金工程领域遥遥领先,拥有我国首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该校斩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彭金辉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万吨级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冶金成套反应装备的自主创新,开辟了绿色高效短流程生产稀贵金属的新途径。
未来展望: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第三轮“双一流”建设的扩容,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更多高校将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这种竞争机制也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
可以预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也将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将更加均衡,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