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村”到年入12亿:袁家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从“空心村”到年入12亿:袁家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3年,陕西咸阳礼泉县的袁家村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亿元,这个仅有300人口的小村庄,用16年时间完成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转身。
三次转型: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旅游
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农村转型的缩影。上世纪70年代,袁家村依靠集体经济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村里兴办水泥厂等工业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然而,进入新世纪后,这些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袁家村再次面临发展困境。
2007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思路。依托关中民俗文化,袁家村开始打造特色小吃街和手工作坊,逐步发展成集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前店后厂”:小吃街里的生意经
袁家村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在关中小吃一条街上,100家门店经营着100种关中特色小吃,每家店都坚持“一店一品”,绝不重样。从麻花、油泼面到羊肉泡馍,每一种小吃都凝聚着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技艺。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袁家村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有店主必须在门口公示食材来源和安全承诺,村里的加工企业统一为店家提供面粉、辣椒、油、醋等原材料。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食品质量,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文化体验:从乡村到城市的延伸
袁家村的成功不仅在于美食,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体验。村里不仅有康庄老街、关中小吃街等特色街区,还修建了祠堂街、书院街、艺术长廊等文化场所,全方位展示关中民俗文化。
2015年,袁家村启动“走出去”战略,在西安、咸阳等城市开设城市体验店。这些体验店不仅销售特色小吃,更注重文化体验的营造。店内装潢充满关中风情,店员身着传统服饰,定期举办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城市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共同富裕:合作社模式的创新
袁家村的发展成果并非个别人独享,而是通过合作社模式实现了共同富裕。村里成立了30多家合作社,涵盖停车场、摆渡车、旅游大巴等多个领域。村民既是劳动者,也是股东,真正实现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如今的袁家村,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农家乐老板到民宿经营者,从手工作坊师傅到文化活动策划者,袁家村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启示与思考:袁家村模式的可复制性
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其“乡村有产业,城市有体验”的发展理念,以及合作社模式的制度创新,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但同时也要看到,袁家村的成功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密切相关,其他地区在学习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