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商鞅变法:他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是弱小的秦国统一六国?
深度解析商鞅变法:他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是弱小的秦国统一六国?
公元前361年,一个年轻的魏国中庶子卫鞅,怀揣着满腹经纶,踏上了西行之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秦国,一个正处于低谷的西部诸侯国。而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卫鞅的命运,更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面见秦孝公后,卫鞅的法家学说得到了采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不仅让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战国霸主,更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那么,商鞅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他的变法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举措回眸:秦国崛起的财富密码
很多人对商鞅变法有一个误区,认为商鞅变法是预先设计好所有法令一蹴而就的。事实上,整个变法是以商鞅主导逐步推行一系列新法令的漫长过程。在确立官府权威之后二十余年间,商鞅一步步地推行了改变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社会生活的诸多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公元前356年与公元前350年,两次推行的举措大体如下:
第一批举措:编制户籍、小家庭分居、军功授爵、奖励耕作、爵位流动、焚烧诗书;
第二批举措:迁都咸阳、设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禁止父子兄弟同居。
从秦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装备老旧、编制混乱的军队;民风原始鄙陋、私斗成风的社会环境;僵化的田亩制度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宗室动荡不安,统治阶层摇摇欲坠。商鞅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两大类措施:
一类是规范统治秩序,去除繁杂冗余,以法令规范为本全面统领。例如,通过编制户籍、设立县制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焚烧诗书、令行禁止,确立法令的至高地位。
另一类是打破传统桎梏,注入创新活力。例如,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军制,开创军功授爵,打破世袭贵族的垄断。
这些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前一步探寻:战国的历史走向与封建社会形态
商鞅变法的影响远不止于战国时期,它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末年贵族文化衰落、平民阶级兴起的历史潮流。其军功授爵、奖励耕作等措施,为战国时期国家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秦国,商鞅死后百余年秦制不曾衰败,令行禁止,富强为上的政治内核在惠文王、昭襄王、始皇帝等君主的践行下带领秦国走向巅峰;其他国家君主,譬如燕昭王、赵武灵王等等也或多或少效法秦制进行变革,虽然缺乏持续性,但商鞅变法的余波所及慢慢塑造的君主集权、郡县制度、法令文书、个体小农纳税的国家政治结构,早在秦国统一之前就已然在各地蔚然成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应该局限地认为商鞅变法仅仅使得秦国强大从而使其足以征服六国,应当认识到商鞅变法的内核顺应并放大了春秋进入战国以来“富强攻取”的历史潮流,进而渗透入各国制度,起到减少隔阂的作用,从而对战国归于统一的走向本身有所影响。
更为深远的是,商鞅变法中蕴含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民间社会的控制方式,为后世封建王朝提供了模板。从汉武帝时期的“算缗告缗”到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都可以看到商鞅变法的影子。
结语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衰颓之象,奠定了战国统一之势,塑造了后世社会之形。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其影响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商鞅变法,实为中国历史上一大转捩点。”(钱穆《国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