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成最大规模修缮,25年来首次大修让百年建筑重焕光彩
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成最大规模修缮,25年来首次大修让百年建筑重焕光彩
2024年7月26日,随着屋面修缮工程的竣工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这座承载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终于完成了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历经372天的精心施工,中山纪念堂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
始建于1928年的中山纪念堂,是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也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这座建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化问题。据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方梅介绍,由于瓦面开裂严重、沥青防水老化,屋面漏水问题日益严重,对文物安全构成威胁。为确保这座历史建筑的长久保存,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此次修缮工程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前期无法大面积打开瓦面进行“精准会诊”,工程团队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采取了边探索边研究、边试验边验证的研究性修缮方式。经过勘察,发现中山纪念堂存在100多处漏水部位,主要原因是预制板拼缝处的防水材料老化。
为解决这一难题,修缮团队进行了20余次试验,最终采用了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相结合的方案。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聚脲和聚酯纤维布等现代防水材料,优化了防水效果。同时,团队还运用了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如架空板瓦、叠瓦等,确保瓦面的防水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工程采取了“修缮不打烊”的模式。通过搭建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并在外围设置冲孔板,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和粉尘,确保了施工期间的正常开放。据统计,修缮期间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了158场文艺演出,真正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公众服务的双赢。
展望未来,中山纪念堂将引入HBIM技术与多元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这一创新举措将为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确保这座历史建筑能够长久保存。
此次修缮工程不仅解决了中山纪念堂的屋面漏水问题,更是一次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体现了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更彰显了人文关怀与公众服务的平衡。随着修缮工程的完成,中山纪念堂将以更加安全、稳固的状态,继续见证广州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向世人讲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