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状元郎的逸闻趣事
中国古代状元郎的逸闻趣事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状元作为最高荣誉的象征,历来备受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中国古代状元的逸闻趣事。
柳公权(778年-865年)——书法成就最高状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
柳公权
柳公权书法
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
裴思谦(生卒年不详)——脸皮最厚的状元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
裴思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从隋代开启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很多读书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功名,一日之间成为了人上人。客观上也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对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比如人人熟知的唐代著名政治家张九龄、白居易、元稹以及宋代的苏轼兄弟、程颐兄弟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了仕途。但是,到了政权不稳、国家衰弱、政治黑暗的时代,科举取仕往往有名无实,甚至成为权臣结党营私、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大唐文宗开成年间,就有一无耻文人,依靠关系讨得了状元。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士良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裴思谦讨得状元后,大肆庆祝,周游狎妓,赋诗自夸,也留下一首同行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千古绝唱”——《及第后宿平康里》: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这也是《全唐诗》中仅存的裴思谦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妓女的口吻,表达了裴思谦的得意之情。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鸣珰,指首饰。金玉所制,晃击有声。兰麝,兰与麝香。指名贵的香料。桂枝香,科举时代,以折桂喻及第,或以桂枝喻桂林一枝。后因以桂枝喻指功名。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狎妓之时,得到及第的消息,妓女小声向诗人祝贺。后两句借妓女的喜悦口气,喻诗人之洋洋得意——郎君从此即为富贵之人,我也不再愁兰麝价高了。语涉猥亵,却恰切地反映了及第人之心境。
裴思谦的《及第后宿平康里》少为人知,其艺术价值与思想性可见一斑。但是,却也因此产生了一个词牌,宋代有一个流传千古的著名词牌——桂枝香就由此而来。裴思谦的无意之举,后来因此产生一个词牌,也算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功德。
郑颢(817年~86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
郑颢,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
郑颢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状元 ,25岁状元及第,在古代算神童了,毕竟“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念了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的大有人在。
虽然在民间传说和戏剧上面,新科状元被皇上看中,许配公主,娶了金枝玉叶,成为皇亲国戚的戏码屡屡上演,看官也不亦乐乎,赞一句郎才女貌。然而现实中,因为年龄和政治前途等方面的原因,中状元当驸马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事。
在古代,古人普遍早婚,读书人早在中秀才的年纪就纷纷结婚了,到了举人进士阶段,很多已经三十好几,儿孙满堂了,平均年岁接近四十岁的状元,和处于婚龄十五岁左右的公主,显然不匹配。
另外在很多王朝,对于外戚始终保持警惕,比如宋朝,明朝,一旦当上了驸马,就意味着不可以做实权官员,不可以参与政事,对于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出将入相的状元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种种因素下,导致中国历史上只有唯一一个状元驸马,那就是郑颢,他无意间创造了中国历史一个奇迹。至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是个压根就不存在的虚构人物。大宋王朝既没有这样一个状元,也没有这样死法的驸马。
唐宣宗大中二年,彼时,唐宣宗正在为万寿公主招聘驸马。白居易堂弟、同平章事白敏中,看见郑颢面目俊秀,遂向皇帝推荐。唐宣宗看中年轻英俊的郑颢(31岁),非要将自己心爱的长女万寿公主许配郑颢。其时,郑颢已经亲赴婚楚州(今江苏淮安市),将娶卢氏。车架行至郑州,为白敏中所发的堂帖追回。宣宗为其完婚,拜驸马都尉,成为历史上独有的“状元驸马”。
但郑颢怀念卢家千金,与万寿公主婚后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白敏中曾被外放为邠宁节度使,赴任之前,他向唐宣宗诉苦说,“我的个万岁爷啊,您那个宝贝女婿郑颢,因为我保媒让他娶万寿公主这件事,一直记恨着我。我在朝中做宰相的时候,他还不能把我怎么样。如今我被外放任职,我怕他会借机诋毁我、打击我,我怕万岁爷因此而对我有误解。”听了白敏中的话,唐宣宗说,“你俩的那些破事儿,我其实早就知道了,你怎么到现在才对我说?”说完,让太监取来一个不小的盒子递给白敏中。白敏中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郑颢写的告状信。看到唐宣宗对自己是这种态度,白敏中才放下心来。
郑颢也是个比较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比方说,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郑颢曾两度出任科举考试主考官。在工作中,郑颢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办事公道,不问门第出身,坚持唯才是举,选拔出了不少有德有能的干才,受到了朝野的一致好评。
虽然跟万寿公主的感情不怎么样,但是郑颢对自己的老丈人唐宣宗还是很感激的,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比较深。唐宣宗去世之后,郑颢曾专门赋诗《续梦中十韵》哀悼。
莫宣卿(834年-868年)——最年轻状元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
莫宣卿
莫宣卿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状元,时年十七岁,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也是隋唐科举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梁灏(892年-976年)——最年长的状元
梁灏,字正伟,公元892年出生,润州(今江苏镇江)人。
梁灏
梁灏出生于唐末五代时期,自幼好读书,勤奋、聪慧有才,博览群书,成为当地有名才子。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重开科考。公元974年,赵匡胤收复南唐。此时梁灏已经82岁高龄,但仍去参加,这次终于得中进士,赵匡胤殿试时以梁颢文采及满腹经纶,战胜众多进士被钦点为头名状元,跨马游街,全国上下无不称奇!但梁灏年岁已高,遂自己要求不再做官,宋太祖准其荣归故里,享受俸禄。
自头次科考于后晋至宋,梁灏共参加了四个朝代的科考终于实现夙愿。
王嗣宗(944-1021)——摔跤当上文状元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
王嗣宗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王嗣宗和赵昌言经过种种考核之后,终于来到了殿前,两人文采相当,不分伯仲,于是坐在龙椅上的宋太祖大手一挥,“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真的不愧是以武力定国的赵匡胤,居然想出这么一个“公平”的办法,让两个人手搏定“文状元”。
王嗣宗呢,还真是“文武双全”,,由此我们是能看出来,两人的状元争夺战战况还是很激烈的,赵昌言甚至暴露了自己“秃头”的弱点。
“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听了太祖赵匡胤的话,王嗣宗“殴打”赵昌言其幞头坠地后,就雄赳赳气昂昂以胜利者的脚步走向赵匡胤前面,直接谢曰:“臣胜之”。赵匡胤这个人向来喜欢爽利人,王嗣宗的行为“取悦”了他,“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这也就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手搏状元”的由来。
(《玉照新志》上说,王嗣宗与陈识摔跤得了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