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派出所如何高效调解村民纠纷?
新时代“枫桥经验”:派出所如何高效调解村民纠纷?
“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自1963年在浙江枫桥镇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矛盾不上交。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派出所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织密基层组织体系
党建引领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各地派出所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例如,浙江省绍兴市全面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新建调整小区党组织1725个,实现对全市2155个小区的全覆盖。同时,绍兴市还注重加强社区书记和社工队伍建设,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形成结构合理的社区“雁阵”,并推进社区工作者赋能提升工程,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达到18.4人,显著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完善矛盾化解机制,推动纠纷就地解决
“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各地派出所通过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浙江省绍兴市,5万余名在职党员开展“两地报到、双岗服务”,4400多名驻社指导员和社工实现走访率和入户率100%。同时,各地还搭建了“民情角”“凉亭恳谈会”“民意直通车”等协商平台,成立了“江大姐”调解室、“兄妹帮忙”工作室、“你点我调”工作室等群众自发调解组织,积极调解民间纠纷。
创新多元共治模式,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各地派出所通过创新多元共治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绍兴市推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目前,全市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到76%,物业纠纷同比下降48.5%。同时,绍兴市还引导全市25420家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矛调类社会组织年均调解纠纷成功率在95%以上。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各种挑战,各地派出所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绍兴市开发应用智能系统,梳理形成村社事项清单,涵盖185个大类、464个小项,每年动态更新。应用推广以来,涉村、涉社任务分别下降32%和16%。同时,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网格员可以拿出一半以上时间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一般民生事项办结时间只需要以往的1/3。
实践案例:胡村派出所的探索与成效
胡村派出所积极践行“枫桥经验”,通过调解成功化解多起企业内部矛盾纠纷。例如,该所民警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成功化解了某铸造厂工人之间的多起纠纷,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揪心事,也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实践案例:马鞍村的“阿森”模式
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马鞍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森(村民亲切称其为“阿森”)创新运用“三个一”调解工作法,即调好一案、讲好一法、明好一理,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他坚持将调解办公桌搬到事发现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打老百姓看得见的比喻,与纠纷当事人同凳坐、同桌说、同谈心,一起化解矛盾纠纷。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其内涵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各地派出所通过党建引领、矛盾化解、多元共治和数字赋能等创新实践,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经验不仅在浙江生根发芽,更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