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实践: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化解村民矛盾
汤阴实践: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化解村民矛盾
近年来,河南省汤阴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有效化解村民矛盾,构建和谐乡村。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法治意识,也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自治为基:构建三级监督网络
汤阴县在298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党风政风监督小组,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每个村选配3名党风政风监督员,由村民选举产生,不与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他们负责监督村级财务、低保评定、危房改造、村务公开等事项,确保村务管理公开透明。
在部落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廷福发现电工小邢在采购灯泡时使用“白条”报销,坚决予以拒绝,并要求完善财务手续。这一事例体现了监督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法治为本:法律服务全覆盖
汤阴县在每个村设立法律服务室,配备法律顾问,2703名调解员持证上岗。法律顾问通过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合同审查等方式,引导村民依法办事。韩庄镇司法所所长闫兴旺表示,以前村民有矛盾先想上访,现在则习惯先用法律途径解决。
德治为先:培育文明乡风
汤阴县通过“五风”评议会(严党风、抓政风、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评议不文明现象,创新设立“农民夜校”普及法律知识。伏道镇南申庄村设立“好人榜”,每月登记好人好事,评选“岳乡榜样·汤阴模范”,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
矛盾化解:五治融合显成效
汤阴县建立县级领导接待来访群众制度,每月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活动。同时,创新信访听证、评议机制,让当事人“有理当堂辩,是非大家评”。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实现了信访总量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群众满意度提升的目标。
普法创新:多形式提升法治意识
汤阴县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深入校园、社区,通过法治安全宣讲、宪法知识问答、文艺汇演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例如,在校园开展交通安全、反诈宣传,在社区讲解民法典、宪法等法律法规,有效提升了群众法治意识。
实践成效: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也吸引了企业投资。神龙腾达新材料公司负责人在考察多个县市后选择汤阴,看中的正是这里淳朴的民风和高效的服务。目前,该公司总投资30亿元的钢铁深加工项目已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
汤阴县的实践证明,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化解村民矛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一经验对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