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给孩子讲题会如此头痛?破解「知识的诅咒」五步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给孩子讲题会如此头痛?破解「知识的诅咒」五步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6A00MD900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家长和孩子很容易发脾气的一个「战场」,就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家长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反复教孩子,孩子依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是指,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别人不知道这个知识的状态。而由于彼此的认知级别不对等,我们也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全清楚地解释给对方。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研究。她把参与人员分为两组,分别是敲击组和猜测组,两两配对。敲击组每位成员拿到一份有25首歌曲的清单,歌曲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如《祝你生日快乐》。每位敲击者从中挑选一首歌,叩击桌子,把节奏敲给另外一名猜测组人员听,猜测组人员要猜出是什么歌。

游戏开始之前,敲击组成员对结果进行了预测,认为猜中很简单,答对概率应该在50%左右。而实际上,猜测组的成功率仅为2.5%。敲击组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他们却认为2次就应该有1次。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源于敲击组和猜测组脑中的知识差异。敲击组知道那首歌的名字,比如《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敲击桌子时,脑海里一直在循环这首歌的曲调。但对猜测组来说,他不知道这首歌是什么,他们所能听到的仅是:嗒,嗒嗒,嗒嗒嗒……这样稍微有点节奏的敲击声。

作为敲击者,他们已经拥有的知识(歌曲名字),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想象不到听众听到的只是敲击声而不是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通常,在以下几个场景下,非常容易出现「知识的诅咒」:

  • 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时。
  • 别人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
  • 我们教授别人知识时。

恰巧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存在。于是,陷入「知识的诅咒」就很容易脾气上头。

破除诅咒五步法

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也不用泄气。因为「知识的诅咒」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即使爱因斯坦也遭受过「知识的诅咒」。发表第一批相对论三年后,爱因斯坦去了瑞士伯尔尼大学任教。第一学期开课后只有三名学生报了他的课,第二学期的物理课程只剩下一个学生续报,于是这门课惨遭取消。

在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里,作者也提到:「爱因斯坦从来不是一个会启发学生的老师,他的授课基本上杂乱无章。」或许在爱因斯坦眼中,很多基础知识不需要解释,但学生却云里雾里。「知识的诅咒」把最优秀的专家也变成了差劲的老师。

但只要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与孩子的学习沟通中,就能避免无意义的情绪发泄,并且尽量减轻它的影响。

ADEPT法

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认知科学教授Douglas提出了一种方法,能够让新手更轻松地理解专业知识,叫做ADEPT法。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我们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给孩子讲解任何他还不明白的道理与知识上。

ADEPT分别代表:

  • Analogy类比:这个概念像是什么已知的东西?
  • Diagram 可视化:把这个概念画出来是什么样子?
  • Example 实例:有什么身边的案例?
  • Plain English 大白话讲解:如何向一个小孩讲解这个概念?
  • Technical Definition:真正专业的定义和描述是什么样的?

同频理解,缩小信息鸿沟

除了在讲解时,注意使用上文的五步法外。还可以做一些提前准备,让信息差的鸿沟缩小。例如,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要长期深入了解孩子学到什么程度,能够对新的概念理解到什么地步。并且,明确学习的接受对象是孩子,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讲解语言。以及学习前让孩子养成事先预习的习惯,在老师和家长讲述新的概念时,孩子的大脑中已经有了部分了解,就能让彼此的认知层次更加接近,吸收效果更好。

当然,无论如何去注意这个问题,知识的诅咒会始终存在。但下次再碰到给孩子辅导作业,至少可以认为这是个普遍现象,不用对孩子学不会过于气愤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