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是刘邦兄弟,被誉为“楚天第一村”,隐居在湖北深山600多年的刘家桥村
先祖是刘邦兄弟,被誉为“楚天第一村”,隐居在湖北深山600多年的刘家桥村
湖北咸宁市桂花镇的刘家桥村,被誉为“楚天第一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更因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的后裔聚居地而闻名。
刘家桥村位于湖北咸宁市桂花镇,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几株古树掩映的刘家廊桥静立河上,构成了一幅古朴而典雅的农家风俗画卷。
刘家桥村的面积达到了近4万万平方米,人口数量多达9千多人,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落。
周边是保持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群落,遗存的古建筑中大小房间共有2000多间,风格古朴典雅,布局疏密有致,融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田园为一体。置身其中,当真有些穿越回古代的味道。
据史料记载,刘家桥村是聚族而居四个世纪的古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村”,也是全国生态文化村,能到这样的殊荣,在古村落中也是极其少见的。
比起村子幽美的环境,更让人感叹的,是这座古村落悠久的历史。刘家桥村的村民大都姓刘,他们的背景可不一般,追根溯源竟然是“汉高祖后裔”。
据传,刘家桥村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汉朝灭亡之后,刘姓后人依然在各地繁衍生息,刘交的第五十三代后人刘用谋,就随明太祖朱元璋一起起义过,后来被朱元璋安排镇守岳州。
等到洪武十一年的时候,刘用谋生病了,便告老还乡,在他的儿子刘元武的陪同下,打算返回江西瑞州,可是不幸的是,刘用谋没有坚持回到江西,走到湖北咸宁的时候便撒手归西。
刘元武伤心欲绝,又不能带着病亡的父亲回到江西,只好在咸宁安葬了父亲,之后便在此落居,繁衍生息,后来虽然经历了诸多战乱,但这一村落一直持续繁衍。
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3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后裔刘元牙始建。刘家后代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陆续建了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通过一座廊桥和一座石板桥,将四处民居连成一个整体。
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屋内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廊道相通,迂回曲折;屋外,青砖到檐,青瓦盖顶,垛墙叙伸。整个建筑群门庭严谨,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刘家桥还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书香门户,素有“墨庄世第”之称。据统计,这里在民国前有举人2名,贡生2名,庠生2人,秀才23人,在刘家桥的堂屋上方,随处可见古代各种授匾。近年来,随着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刘家桥被授予“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旅游名村”等称号。
从刘元武到咸宁上任开始算起,刘氏家族在这里已经流传了六百多年的时间,如今刘家桥及周边有9000多刘氏后裔。不得不说是一个庞大且古老的村落宗族了。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刘家桥村的村落面貌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
刘家桥村在历史上一直过着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好似一个绝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风采秀美,一些古代和近代被使用的工具,依然被完好的保存着,比如说石碾、纺车、竹轿、碾槽等等,在这里都能被看到。
此外,一些村民的家中,还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太师椅、八仙桌等物品,上面的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形象逼真,精美动人,村里的婚丧喜庆,衣食住行,亦带古朴淳厚色彩。至今还保留着特点鲜明的民俗,每年刘氏后裔都要在老屋祭祀先祖。村里婚丧喜庆,礼仪交往带有传统古朴色彩气氛,堪称民俗博物馆。
如今的刘家桥村已不仅是一个居民们安居乐业的地方,还是一个供游客们观光休闲的景点所在。相比起城市里的喧嚣和嘈杂,这个村落显得更加安静祥和,和世外桃源都有得一比,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刘家桥村的廊桥也兴建起了很多小饭馆,还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也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