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诺贝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利器
非诺贝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利器
非诺贝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脂药物,主要用于调节血脂异常,尤其是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随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高发,非诺贝特在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机制
非诺贝特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胆固醇,包括:
- 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 影响尼曼-匹克 C1 型类似蛋白 1(NPC1L1)的表达,从而抑制胆固醇吸收
- 通过过氧化酶增殖物激活受体 α(PPARα)在肠 NPC1L1 表达水平特异性地降低胆固醇吸收
- 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活性,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并且通过调节 ATP 结合盒转运体 A1(ABCA1)和 ATP 结合盒转运体 G1(ABCG1)基因表达增加胆固醇外流,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素造成的胆固醇合成、摄取,发挥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一项 III 期、安慰剂/活性药物对照、随机、双盲研究共纳入 526 例高 TG 和低 HDL-C 水平的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佩玛贝特 0.1 mg 组、佩玛贝特 0.2 mg 组、佩玛贝特 0.4 mg 组和非诺贝特 200 mg 组,主要疗效终点是治疗 12 周后空腹血清 TG 水平相较于基线降低的百分比,次要疗效终点是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其他参数的百分比变化,包括 HDL-C、非 HDL-C 和载脂蛋白等。结果显示,非诺贝特治疗 12 周后,患者 TG 水平相较于基线显著降低 51.5%(P < 0.001)。在次要疗效终点中,与佩玛贝特(0.1 mg、0.2 mg 和 0.4 mg)组相比,非诺贝特 200 mg 组非 HDL-C 和载脂蛋白 B(ApoB)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 < 0.05)。
安全性
一项 III 期、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了安慰剂、非诺贝特 100 mg 和 200 mg 在血脂异常患者中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在不良事件方面,安慰剂组发生率为 41.9%,非诺贝特 100 mg 组为 42.4%,非诺贝特 200 mg 组为 56.4%,与安慰剂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均 > 0.05)。
在横纹肌溶解方面,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非诺贝特与他汀联用的安全性。在 FIELD 研究中,有约 900 例患者使用非诺贝特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在随访的 5 年中,未发生横纹肌溶解。在 ACCORD 血脂研究中,2,765 例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任何肌病、肌炎或横纹肌溶解的总例数与辛伐他汀单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与非诺贝特联用 Ⅳ 期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明非诺贝特和他汀类药物联用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非诺贝特治疗 8 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横纹肌溶解不良事件。
在总体安全性方面,一项综述显示,非诺贝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肌肉疼痛、皮肤问题以及出汗或头晕。非诺贝特的短期和长期研究显示,不良反应的范围和频率基本相同。欧洲超过 10 年的真实世界用药经验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显示,非诺贝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每年约 115 例,或发病率为 0.3%)。总体而言,非诺贝特被认为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降脂药物。
使用注意事项
非诺贝特片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饮食控制疗法效果不理想的高脂血症。其降甘油三酯及混合型高脂血症作用较胆固醇作用明显。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0.1g,每日3次,维持量每次0.1g,每日1-2次。为减少胃部不适,可与饮食同服;肾功不全及老年患者用药应减量;治疗2个月后无效应停药。
本品对诊断有干扰,服用本品时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氨基转移酶、血钙可能增高;血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可能降低。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①全血象及血小板计数;②肝功能试验;③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④血肌酸磷酸激酶。如果临床有可疑的肌病的症状(如肌痛、触痛、乏力等)或血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升高,则应停药。在治疗高血脂的同时,还需关注和治疗可引起高血脂的各种原发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等。某些药物也可引起高血脂,如雌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和β阻滞剂等,停药后,则不再需要相应的抗高血脂治疗。饮食疗法仍应作为治疗高血脂的首选方法,在此基础上可按需要采用调脂药物。
结论
非诺贝特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降脂药物,主要用于调节血脂异常,尤其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胆固醇合成、抑制胆固醇吸收、调节胆固醇转运等。临床研究显示,非诺贝特在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医嘱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