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明长陵:皇家建筑的秘密
朱棣的明长陵:皇家建筑的秘密
明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十三陵中最早营建且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不仅体现了明代皇家建筑的最高水平,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神道:长陵的前导部分
长陵的神道总长度约7.3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设施建筑。最南端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通阔28.86米,顶部有主楼5座、夹楼4座,边楼2座,是目前所见我国营建时间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之一,艺术价值极高。它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旌表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坊。明代谒陵的官员到此,都要下舆改为乘马前行,以示尊敬。
从石牌坊向北1.25公里,是陵区的总门户——大红门,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琉璃瓦。包括三个券门洞,中门是帝后棺椁、神御物通过,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过,西门是大臣们谒陵通过。体现了古代“居中为尊”和“尚左”的礼制观念,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天寿山陵区都遵循这一规定。
大红门再往北约0.6公里,有一座碑亭,重檐歇山顶,即“神功圣德碑亭”。最初,碑亭上顶是木质梁架井口天花结构,到了清代修葺时,改为了石券顶。亭内有一座长陵神功圣德碑,由青白石雕成,通高7.91米,碑首有6条首尾相接、高浮雕的龙。碑趺是一只昂首大龟,大龟下有长方形的石&,刻有水波漩流。碑首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是明仁宗朱高熾为他的父亲朱棣撰写的碑文,背面则是清代乾隆帝的禦制碑文。
碑亭四角之外各有一座高大的华表,雕有十分精美的雲龍圖案,頂上各有一蹲龍,也叫“望天犼”。
碑亭之北,是兩側相對排列的石望柱、石人、石獸。這些石雕裝飾,古代又稱為“石像生”,主要是裝飾陵園,象徵死者生前儀仗,同時又有“保護”陵園的象徵意義。一對石望柱之後,是12對石獸、6對石人。
石獸依次是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每類各兩對,分別呈站立姿態和坐臥姿態,兩兩相對。石人分三組,都是立像,高2.2米。前面4尊是御前侍將軍形象,頭戴鳳翅盔、身着鎧甲。中間4尊是身着祭服的一品官形象,頭戴七梁冠,上身着寬袖上衣和襯袍,下身着下裳,綬、革帶等細節豐富,手持笏板,頗為莊重。最後4尊同樣身着祭服,但七梁冠上雕有籠巾貂、蟬。
陵宫建筑:长陵的核心部分
长陵的陵宫建筑是整个陵寝的核心,由宝城、明楼、宝顶、祾恩殿、祾恩门、配殿、神帛炉、两柱牌楼门、石供案(上设石供器)等单座建筑组成,其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陵宫附属建筑则建有宰牲亭、神厨、祠祭署、朝房、果园、榛厂、晾果厂、陵卫衙署、营房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之一。殿内金砖铺地,梁枋彩绘,装饰华丽,展现了明代皇家建筑的最高水平。殿前设有月台,月台前有御路石雕,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精美绝伦。
建造历史:朱棣的雄心壮志
明长陵的建造与朱棣的身世和政治抱负密切相关。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根据《太祖实录》等文献记载,朱棣自称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但因朱棣曾三修《太祖实录》,该说法存疑。明史专家也几经争论,考证他的母亲应该是碽妃。
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和陈友谅的军队作战,正是争夺地盘的关键时期。两股势力斗得你死我活,朱元璋根本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们。连年的战争几乎日日都是刀口上的生活,直到朱元璋称帝前一年,也就是朱棣七岁的那一年,才开始给自己的儿子们起名字。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嫡长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比朱棣大四岁多,明朝建立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朱元璋推行塞王镇守制度,让除了太子之外的儿子们相继到边疆镇守。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七日,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十一日,朱棣就藩北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朱棣野心勃勃,同时又非常具有实力,在边陲封地上,他结纳地方官员,暗暗地积蓄着力量。在一次次出征漠北的战斗中,都展现了极强的军事实力,屡屡获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而此时,太子朱标已经因病去世六年,次子朱樉,三子朱棡也已离世,朱棣成了同辈诸王中最年长的人,且已经获令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一度总率诸王防边患,节制雄兵。而这时皇位的继承者却是朱标的儿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面对各位藩王叔叔们强大的实力,朱允炆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他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意见,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以加强中央之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湘、齐、代、岷5个亲王相继被废,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绝不肯坐以待毙。
燕王府被围后,朱棣诈降反守为攻,占领了北平城。然后,以“清君侧”为名义,从北平起兵剑指京师,自称为“靖难”,即要为皇帝解除危难,实际上却是与朱允炆军事对立,史称“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首先占领了昌平地区的居庸关,以此解决北方的后顾之忧,随后一路南下。征战三年后攻陷京师,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等人开门迎降,朱允炆失踪。
1402年,朱棣终于坐在了皇帝宝座上,成为了明代第三位皇帝。他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次年改元“永乐”,史称永乐皇帝。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根据礼部尚书李至刚的提议,朱棣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同时,也有了迁都的想法,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仍有不少人认为朱棣是篡位者,对他的统治不满;二是南京偏安江左,从地理位置上难以控制西北局势。
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朱棣下诏,将在第二年五月建北京宫殿。经过十四年营建,北京紫禁城宫殿终于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皇宫内朝见百官,终于完成了迁都。
在北京宫殿建设过程中,朱棣多次北巡,并住在北京。他希望子孙后代拜谒先祖时更方便,所以想在北京一带营建陵园。皇帝选陵地迷信风水,朱棣派人走访很多地方,包括京西潭柘寺等地,均未获吉。经过反复勘察,直到永乐七年(1409年),才确定将天寿山作为营建陵园的地方。
所选之地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北面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山前有河水环绕,川原开阔,山后是层峦叠嶂的群山。左有蟒山,右有虎峪山,等等诸多山峰排列……这一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正是古代“风水术士”极力赞美的“山川大聚”帝陵形胜。
这座帝陵建成后,被朱棣命名为长陵,取“长远”之意。朱棣将早已逝去的徐皇后葬入其中,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也葬入长陵。之后,以长陵为正中,明代共有13位皇帝葬于该陵区内,各陵分列两侧,整体布局庄严和谐,主次分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帝陵墓葬群。
对比其他明朝陵墓
明长陵在明十三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规模和建筑规格都远超其他陵墓。例如,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陵寝,其规模仅次于长陵,但用料和工艺都略逊一筹。而明思陵则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仅占地6500平方米,约为长陵的二百分之一。
文化价值:皇家建筑的典范
明长陵不仅是朱棣的安息之所,更是明代皇家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设计严谨,布局合理,装饰精美,充分体现了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长陵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长陵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明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和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