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非遗民俗大揭秘:贴春联、放鞭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非遗民俗大揭秘:贴春联、放鞭炮

引用
百度
16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B4%E6%98%A5%E8%81%94/2876074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4%BE%E7%88%86%E7%AB%B9/2876178
3.
https://www.sohu.com/a/839940945_122006510
4.
https://www.sohu.com/a/848948363_121956422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4A01KAL00
6.
http://www.qstheory.cn/20250125/30639ed4b02e4c52a95f9457c5d37644/c.html
7.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118/c40531-40404504.html
8.
https://theory.gmw.cn/2025-01/21/content_37810060.htm
9.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8A035GO00
10.
http://js.news.cn/20250121/0d4d3c8697e64e8386f3ad947198dce7/c.html
11.
http://njcb.xhby.net/pc/con/202402/01/content_1292646.html
12.
https://ms.httpcn.com/info/html/20241113/ILTBTBKOCQTB.shtml
13.
http://scdfz.sc.gov.cn/whzh/slzc1/content_137805
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86%E7%AB%B9
15.
https://www.drc.gov.cn/DocView.aspx?chnid=379&leafid=1338&docid=2907737
16.
http://www.art-people.com.cn/news/1737613558

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8届常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引发了人们对春节传统习俗的重新审视。在众多春节民俗中,贴春联和放鞭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项,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

01

贴春联:从避邪到文化传承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记载,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联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更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工整的对仗、精巧的文字,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贴春联的习俗依然盛行,但其内涵已超越了简单的避邪祈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城门挂春联”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相结合,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春联文化的魅力。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谢少承所说:“城门挂春联,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楹联文化与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年举办了第九年,在江苏和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发扬光大!”

02

放鞭炮:从驱赶“年”兽到辞旧迎新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关于放鞭炮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驱赶“年”兽。相传古时有一种名为“山魈”的怪兽,最怕声响,人们便用竹子的爆裂声来吓跑它。这一习俗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丰富。到了唐初,李田将硝石装入竹筒制成爆竹,用于驱散山岚瘴气。宋代以后,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制作鞭炮。明清时期,放鞭炮已成为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放鞭炮这一习俗面临着诸多争议。一方面,它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辞旧迎新、驱邪避祟的美好愿望。正如王安石在《元日》中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不仅是对节日景象的描绘,更体现了中国人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03

传承与创新:春节民俗的现代演绎

贴春联和放鞭炮,这两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记忆的习俗,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不同的境遇。贴春联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而放鞭炮则在争议中寻求平衡,既要保留文化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春节非遗民俗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延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那样,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日庆祝活动,它们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传承下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