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花丝镶嵌:中国人的极致浪漫工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花丝镶嵌:中国人的极致浪漫工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7506868_121119387

花丝镶嵌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它以金、银为原材料,通过编织、錾刻等多种技艺,创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从2014年APEC会议国礼"繁花手包及胸花"套装,到博物馆中陈列的古代金银器物,花丝镶嵌以其独特的工艺魅力和文化价值,展现了中国工匠的智慧和匠心。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


2014年APEC会议国礼"繁花手包及胸花"套装。

在柔软中蜕变


传统花丝镶嵌作品《四龙双凤熏香炉》。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自然界中的万物是传统工艺生产的物质基础。长久以来,黄金和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属性令人很难抛开其经济价值,专注地认识和欣赏其材料之美。同时,金属冰冷的材料质感又很难给人亲近之感。但聪颖的古人用金丝银缕的编织、如画笔一般的錾刀赋予了金银材料第二种生命。


合胎后进行初步打磨。

花丝镶嵌并非"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而是以金、银为原材料,辅以宝石镶嵌、点蓝等装饰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类金银器物,同时也是多种技艺的集合体。"花丝"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特征最为鲜明的核心技艺之一,它将金银材料良好的延展性进行了极致的表达。日常使用的金银丝最细的仅有0.0614mm。


对各部件进行预组装。

可想而知,一块原材料在工匠的手中被拔成了一根根不同型号的细丝,根据不同需要搓成两股、三股、四股不等的花丝,在此基础上制作花丝瓣、小卷头、小蔓(也称"小6")、枣花锦、拱丝、麻花丝等不同样式的单体,通过平铺、堆垒等不同组合方式,再经过一次次焊接成型。之后还需进行清洗、压亮、镀金、点蓝、镶嵌等工序方能成就一件完整的作品。从选丝、拔丝到搓丝、摽丝、压丝,再到掐、填、攒、焊、堆垒、编织,每一件花丝作品成型的背后,都经历了千百次的锤炼与淬火。


拔丝。

花丝工艺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常见为首饰或案头摆件。例如,博物馆中陈列的女性金头饰大多是由花丝工艺制作而成。但在体量较大的作品上,花丝工艺通常起装饰作用,主体结构的搭建则需要制胎和錾刻工艺呈现。


搓螺旋丝。

在百炼中"成钢"

"制胎"是行话,是指花丝镶嵌技艺中的一种造型工艺,包括胎模成型、冲压成型、拉拔成型和自由成型等方式,这项工序直接决定着一件作品能否进入錾刻或花丝的装饰阶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长君正在演示手工搂胎技艺。

常见的花丝镶嵌作品中大多采用胎模成型和自由成型:胎模成型是复杂结构或批量生产时常见的成型方式,通常需要塑泥模,翻制石膏模,再根据石膏模制作阴阳两块锡模具,然后将片材放在两块模具之间,通过锤打使金属片变形,使其初步塑形,之后再通过打磨、焊接将两块材料进行"合胎";而自由成型即手工搂胎,通常用于碗、盘、壶类器皿的制作中。人们常说的"一张打"即手工搂胎工艺。一张金或银质片材、几把锤子、一组"羊蹄"(即砧铁)组成了该项技艺的主要工具。


摽花丝。

经验丰富的师傅常说:"远远听到锤子敲击'羊蹄'上片材的声音和节奏就知道这件活儿做得好不好。"可见这也是一项需要丰富经验积累才能够掌握的技能,不仅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性,更要熟悉原材料的物理性能,掌握好退火的时间与次数,方能确保片材在反复锤炼击打过程中薄厚均匀且不出现裂纹。

手工搂胎成型的过程其实最能体现工匠与贵金属材料之间互动关系,金银材料在工匠的手中变得柔软、可塑,双手的配合游刃有余。一只碗、一把壶背后是千万次锤击后留下的"手"的温度。手艺人用经验把控了从口沿到底部的厚度与弧度,使得每一件作品具有无法用机器冲压制品所取代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却在当代机械制品的冲击下很难得到重视。


制作圆形石碗。

錾刻工艺似乎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錾刻又称"錾花",即用錾刀在金银片材上塑形或切削以达到装饰目的的技术手段,通常包括平錾、阴錾、阳錾、戗錾、丝錾、镂空錾等几大类。

錾刀与锤子就好比工匠手中的画笔,它们与双手的完美配合带来的是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例如"丝錾"就需要利用小小的錾刀通过錾刻的方式模仿出丝绸的纹理,并通过控制每一錾的角度与方向在冰冷的金属材料上营造出丝绸柔顺的质感,达到远看可以假乱真的效果。


填枣花锦文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錾刻工匠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掌握勾、落、串、点、抬、压、踩、丝、戗、脱等技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制作錾刀。

一位从事錾刻工艺20余年的技师每每向人们展示他的錾刀时,那份成就感往往胜过展示他的作品。掌握錾刻工艺虽然不能独立完成一件花丝镶嵌作品,但它却是中国传统贵金属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精美金银器物无一不是錾刻工艺的完美体现。


花丝镶嵌作品《金錾鼻烟壶》。

北京花丝镶嵌厂的一位老师傅曾说:"如果说花丝工艺出师需要3年,那么錾刻工艺则需要翻一倍的时间。"其枯燥之处在于每一种錾法、一类线条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倘若一位学徒能够从铜板换到银板上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的技法他已娴熟掌握,但离出师往往还有漫长的练习等待着他。

在烈焰中涅槃

制胎、花丝和錾刻3项技艺共同组成了花丝镶嵌工艺的核心,其间任何一项技艺都离不开火的帮助。当金属遇上火焰,火熔化了金,又使其重生。没有火就无法完成金银原材料的熔炼、提纯;没有火就不能焊接作品成型;没有经过反复淬火的金银也禁不住千万次锤击塑形。花丝镶嵌被称为"金与火的艺术",恰恰体现出"淬火"是其工艺内涵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仿古题材作品《甪端》。

在焊接工艺中,火和焊料缺一不可。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展,焊接工具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早期的吹筒、煤油灯焊枪,到现在使用最多的氧炔焊枪和燃油焊枪。焊接材料的配制与选择也是数千年智慧的积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细如发丝的金银丝在焊接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熔化,行内称为"燎活儿"。这也是花丝工艺在操作过程中最难掌握的一点。

花丝工艺中最常使用的是"筛药焊接"的方式,焊药中会加入助焊剂促进其流动。对于一名学徒而言,每一次拿起焊枪,都意味着要做一次接受失败的心理建设。如何使焊接部件均匀受热,且掌握好焊接火候,既保障焊料充分熔化又要焊接牢固,便成为了这项工序中的关键。焊毁了活儿、烫伤了手是每一位花丝学徒的必经之路,由此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成就独特的技艺。


花丝镶嵌工艺作品局部细节图。

一件花丝镶嵌作品的制作,需要根据焊接部件的需求选择不同纯度的焊料与焊接方式(如点药焊、搭药焊、筛药焊、倒发药焊等),这一过程将工匠的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大型复杂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反复多次的焊接极易造成假焊、脱焊等现象。因此,如何谋划焊接步骤、选择不同焊料便是考验一名工匠对这门技艺掌控程度的关键。

在传承中延续和创新

黄金和白银的贵金属属性,是花丝镶嵌作品受普通消费者所青睐的原因,但因其贵重的材质反而让人们忽视其工艺和文化价值。从事手工艺行业的人经常讲一句话"没有市场,就没有传承"。当前北京地区真正从事花丝镶嵌创作的手艺人不过几十人。前几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出的从事花丝镶嵌工艺创作的人士中,目前仍在坚守的不过四五人。不少具有天资的学徒也因经受不住长年累月的磨砺而最终选择了放弃。


袁长君指导徒弟制作。

观之当前市场环境,仿古、复古的作品(包括宗教题材作品)依然广受收藏者青睐,以"花丝""古法金"等为代表的首饰、小摆件也颇受消费者追捧。与文物修复不同,仿古不能止于仿,而是要在学习古人设计匠意的同时内化为自身的经验,体现在作品创作之中。


作品《千手千眼观世音》。

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为了让手艺人看到坚持下去的希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长君从事花丝镶嵌30余年的经验看,如果年轻这一代都看不到这门手艺生存下去的希望,再热爱又能坚持多久呢?对于工作室而言,设计优秀的、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作品只是一方面,培养年轻学徒,让花丝镶嵌得到更好的传承也是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能将最基本的技艺传承下去,谈何创新?这些话虽然很刺耳也很现实,但也揭开了当前花丝镶嵌行业面临的困境。

因此,让花丝镶嵌工艺走向市场既要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项工艺,更是为了利用市场的反馈推动更好的设计产品出现。无论是媒体宣传、各类展演还是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只有让花丝镶嵌工艺走进大众的视野,才可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它。唯有加深对这项技艺的认知,才有助于花丝镶嵌的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