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鱼晒背”看洞庭湖生态之美: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从“万鱼晒背”看洞庭湖生态之美: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2024年11月,湖南岳阳洞庭湖畔上演了一场罕见的自然奇观——“万鱼晒背”。在枯水季节,随着湖水逐渐退去,大片浅滩露出水面,成千上万条鱼聚集在岸边觅食。青鱼、草鱼、鲤鱼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鱼背露出水面,将湖水染成一片黑色,场面蔚为壮观。
这一壮观景象的背后,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过去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鱼类资源锐减,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为扭转这一局面,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重要支流和长江口部分海域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常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洞庭湖鱼类资源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也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等级提升至“较差”等级,虽然距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但这一进步足以说明禁渔政策的积极效果。
除了禁渔政策,湖南省还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2年,湖南省申报的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财政20亿元支持。该项目涉及15个子项目,其中生态环境类子项目3个,包括澧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沅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西洞庭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不仅改善了水质,也提升了区域生态景观。
此外,湖南省还启动了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获得亚洲开发银行10.6545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法国开发署也将提供等值0.65亿美元的联合融资。项目旨在保护南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气候适应性,改善人民生产生活,预计约72.2万人将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中交天航局联合体中标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EPC工程总承包,中标金额约30亿元。该试点工程将通过栖息地恢复、生境提升和通航影响补救等措施,探索解决湖泊调蓄能力减弱、洲滩旱化、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为洞庭湖生态功能的全面复苏提供示范。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洞庭湖的生态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介绍,目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处于“较差”等级,禁渔后总的鱼类资源量虽比禁渔前上升了25.6%,但仅占历史最高资源量的36.8%。这表明,洞庭湖的生态保护仍需持续发力,不能有丝毫松懈。
面对未来,湖南省已明确将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执法监管、推进生态修复等措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洞庭湖将重现昔日“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壮丽景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