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桥湾村: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桥湾村: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引用
6
来源
1.
https://whlyj.np.gov.cn/cms/html/npswhhlyj/2024-05-20/1973102497.html
2.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flsxkmh/202411/t20241122_6570237.htm
3.
http://haixiaxiangcun.com/newsinfo/7839618.html
4.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flsxkmh/202405/t20240515_6448809.htm
5.
http://gb.shandong.gov.cn/art/2024/2/6/art_100623_44010.html
6.
https://www.fj.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406/t20240621_6471073.htm

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这个曾经的偏远贫困小山村,如今已焕然一新。走进桥湾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村舍、宽敞的村道和繁忙的农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个拥有100多户人家的少数民族村,正以其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01

贫困山村的蜕变

桥湾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寨里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村民们只能靠种植水稻维持生计,收入微薄。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片萧条景象。

2010年,桥湾村被列为光泽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郑双凤和村主任李志龙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谋求改变。他们意识到,要摆脱贫困,必须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桥湾村决定发展烟稻轮作产业。

02

烟稻轮作:产业振兴的突破口

烟稻轮作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模式,即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中先种一季烟叶,再种一季水稻。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增产增收。

2011年,桥湾村开始推广烟稻轮作。起初,许多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担心投入大、风险高。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郑双凤和李志龙带头示范,承包了几十亩烟田。他们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传授烟叶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他们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村民争取到每亩300元的种烟补贴。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烟稻轮作的行列。第一年,桥湾村就种植了200多亩烟叶,每亩收入达到3000多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信心大增,烟稻轮作的规模逐年扩大。

03

黑木耳种植: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烟稻轮作的稳步推进,桥湾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村干部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深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2015年,桥湾村引进了黑木耳种植项目。这种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非常适合在山区发展。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村民刘小明率先尝试种植黑木耳。他从外地引进优质菌种,学习先进栽培技术,第一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看到刘小明的成功,村民们纷纷效仿。桥湾村成立了黑木耳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采购菌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产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风险,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桥湾村的黑木耳种植面积已达到5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万元。

04

乡村振兴的“桥湾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桥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5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不到5000元提高到2万多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桥湾村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桥湾村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方向,激发内生动力,就能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桥湾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为了周边村庄学习的榜样。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桥湾村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的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