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假警成泄愤工具?这些人被拘留了!
报假警成泄愤工具?这些人被拘留了!
近日,四川公安公布多起“报假警”典型案例,当事人被行政拘留。其中,宣汉县冯某某因醉酒多次拨打110谎称被挟持,泸州黄某某因儿子被骗一事多次恶意骚扰接警员,华蓥市一名13岁少年连续6天谎报警情,宜宾黄某某酒后为泄愤连续7次拨打110谩骂接警员。这些案例再次敲响警钟:报假警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可能触犯法律。
报假警的“千奇百怪”
从各地警方公布的案例来看,报假警的形式可谓“花样百出”:
酒后滋事型:广州增城警方查处多起恶意拨打“110”报警电话案件,涉案人员均声称自己“喝酒了”,但这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刘某谎称准备在增城大桥轻生,另一名刘某则谎称有人要对其妻子实施侵害,两人均被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泄愤报复型:英德一男子杨某因与商铺工作人员存在纠纷,竟然在10天内使用不同手机号码9次拨打110举报虚假违规经营行为,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
寻求刺激型:华蓥市一名13岁少年为寻求刺激,连续6天多次拨打110、119、120谎称被挟持、被马蜂蛰、受伤等,严重扰乱了正常工作秩序。
恶意骚扰型:浙江一男子陆某酒后20多次拨打110报警电话,辱骂接线员,最终被行政拘留5日。
报假警的危害不容忽视
报假警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
浪费警力资源:每一次虚假报警都会导致警力被无谓消耗,影响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影响正常接处警秩序:虚假警情会占用宝贵的报警线路,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损害公共利益:如案例中所述,恶意报警不仅影响公安机关工作效率,还可能干扰其他紧急情况的处理。
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正确使用110,人人有责
110报警电话是维护治安、服务社会、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当:
明确报警范围:根据公安部颁布的《110接处警工作规则》,公民遇有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危及人身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可以拨打110报警。
理性使用资源:对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非紧急求助,应向所求助事项的主管部门或者单位求助。
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把报警当儿戏,更不能随意谎报警情浪费公共资源。
110报警平台是珍贵的社会公共资源,需要我们共同维护。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社会,让这条“生命热线”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