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乡村旅游: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
大数据赋能乡村旅游: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
“篁岭晒秋”这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江西婺源古村落,曾经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困境。然而,通过数字传播和电商平台的助力,如今的篁岭村已成为年吸引数十万游客的“网红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至5.6万元。
这个蜕变,正是大数据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电商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平台建设、科技应用和人才培养等多维度举措,推动乡村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
政策扶持:为乡村旅游插上科技翅膀
地方政府在乡村旅游电商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当地文旅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四星级、五星级民宿给予20万元至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乡村民宿改造投资超过100万元的项目给予相应补助,以及对乡村民宿行业协会和特色节庆活动的奖励支持。
这些政策不仅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建设。据统计,2023年奉贤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增长30%。
平台建设:让“养在深闺”的美景触手可及
在数字时代,一个优秀的电商平台能够打破地理限制,让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推广。篁岭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抖音等平台上的精准营销。通过发布“篁岭推窗”等短视频,发起“一起来晒秋”话题,篁岭景区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粉丝,2022年开通网络平台团购功能后,更是实现了线上传播到线下消费的有效转化。
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例如,云南大理的“慢直播”平台,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洱海的日落美景;四川甘孜的丁真珍珠通过短视频走红后,带动当地旅游发展,2021年甘孜州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0%。
科技应用: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
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为乡村旅游插上科技翅膀。在三星堆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AR眼镜观看文物的三维立体呈现,甚至与之互动;安徽淮北朔西湖的AR夜游项目,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奇幻仙侠世界;“数游溪村”项目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环境中的沉浸式体验。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据预测,中国VR旅游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到2025年有望突破百亿元。
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人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抖音集团推出的“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通过培训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创作者,帮助他们掌握短视频运营技能。据统计,2023年抖音上新增乡村主题视频超10亿条,播放量达2.4万亿次,该项目累计带动乡村文旅支付成交额超40亿元。
此外,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丽水的“农播客”培训计划,已培养出数千名农村电商人才;贵州黔东南的“村寨管家”项目,通过培训当地村民成为景区管理人员,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提升了景区服务质量。
大数据和数字技术正在为乡村旅游插上科技翅膀,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美景走向全国,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平台建设的完善、科技应用的深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乡村旅游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