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如何预防憋便带来的不适
中医教你如何预防憋便带来的不适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不及时排便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患上大肠癌的主要原因。在中医看来,保持大便通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古代养生家王充、朱丹溪都强调了这一点。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便秘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头痛、高血压等。为了预防这些不适,中医建议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比如定时上厕所、避免忍便不解以及注意肛门卫生。
中医如何看待排便与肠道健康
中医认为,正常的排便习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黄帝内经》中就有"后不利"、"大便难"的记载,明代《广嗣纪要》更是首次提出了"便秘"这一病名。中医将便秘分为寒、热、虚、气、湿五种类型,认为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便秘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过食寒凉、劳倦伤中或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肠道失于濡润,传化物无力。长期便秘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导致毒素积累,影响全身健康。
中医预防憋便的具体方法
- 穴位按摩
当出现便意却无法立即如厕时,可以尝试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不适。中医师李培硕推荐按压"支正穴",该穴位位于手腕下方7个指幅处。他解释说,支正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也是手少阴心经之气汇入之地,大力度按压可以暂时阻止便意。
此外,合谷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也是常用的缓解腹痛和便意的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有助于缓解因肝脾不合导致的便意。
- 腹部按摩
除了穴位按摩,还可以采用逆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的方法。这种按摩方式反着肠道蠕动的方向进行,可以暂时抑制便意,直到找到合适的如厕时机。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顺时针按摩,否则可能会加剧便意。
- 日常调理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有助于保持肠道通畅。
适度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或瑜伽。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肠道功能,因此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对预防便秘很重要。
充足水分: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成人每日饮水量应为1500毫升-1700毫升,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排便,最好是晨起或餐后,这样可以培养肠道的规律性。
专注排便: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不要看书、玩手机或思考问题。
正确的排便姿势:上半身挺直,使直肠与地面呈垂直角度。使用蹲厕的效果优于坐厕,或者在使用坐厕时脚下垫一个20厘米左右高度的小凳,有助于排便。
保持肛门卫生: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可以预防痔疮等疾病。
结语
憋便看似小事,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穴位按摩、腹部按摩和日常调理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憋便带来的不适。同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肠道和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