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优势:i人的交友密码
内向优势:i人的交友密码
在当今社会,外向性格往往被视为社交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内向性格(i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探讨i人在交友方面的特点,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i人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最近在互联网上,一些年轻人总喜欢用四个字母来自我介绍:“我是INTJ”“我是ENTP”,就像是在相互对暗号一般。其实,这四个字母代表了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MBTI)中16种典型的人格类型。第一个字母E(Extrovert)或I(Introvert),代表的是人格的注意力方向,即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何处。据此,心理学家把人们分成了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两种类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e人和i人。
在行为和思维方式来看,i人通常更喜欢独立工作,而不是团队合作;在社交场合比较害羞和拘谨,不太善于主动和人交流;喜欢和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而不是广泛的社交网络;平时更喜欢深入思考,更注重内心体验,而不是外在表现。e人则通常更喜欢社交活动,擅长团队合作,喜欢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性格比较开朗、自信,善于表达自己,更注重外在表现等等。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想变得更加活泼、外向,那样就能交到很多朋友”,市面上也有很多教你如何变得外向开朗的书籍,似乎人们更为崇尚e人。那么,假如你恰好是一个典型的i人,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个性,又如何将自我独特的个性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呢?
做真实的自我,切忌主动贴标签
假如把i和e比作一把标尺的两端,那么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这把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哪个端点,就意味着哪种倾向相对而言更明显。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工作或环境的需要,我们可以依靠个人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意志人格,主动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比较外向的人。例如,小A是一个偏内向的人,但是为了让自己所在的项目组赢得竞争,从来不敢在人前发言的他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紧张,在会议上侃侃而谈,自信顺畅地把小组的想法表达出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因此,我们不能把i人e人同社恐、社牛直接划上等号,也不要简单地给自己贴上i人或e人的标签,以免失去宝贵的成长机会。
做一个倾听者,掌握非语言社交密码
国际知名销售大师博恩·崔西的一项调查发现,企业的采购经理最喜欢的是偏内向的销售员。优秀的销售人员会用30%或者更少的时间来说话和询问客户问题,而用70%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倾听客户,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销售员更善于倾听,容易给顾客留下善解人意、充满耐心的印象。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往往更愿意关注“说话”的技巧,但“倾听”技巧同样重要,毕竟,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和交流信息。内向者对语言以外的信息很敏感,善于从对方的手势、眼神、语气等提取到一些外向者可能错过的“非语言沟通”信息。这是内向者收获优质人际交往的一把“金钥匙”。
不必害怕“慢热”,静待友情之花绽放
在交往时,e人可能很容易跟陌生人打开话题,在朋友圈里跟很多人打成一片。而i人往往害怕自己的性格不受欢迎,不敢主动交流。实际上,很多人似乎更喜欢跟内向的人做朋友。有研究表明,内向者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和情绪感知力,很容易注意到朋友的心情,并及时给予反馈,为交往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
此外,i人还有以下几点性格优势:办事谨慎,感情细腻,更易得到同伴们的信赖;思维缜密,看问题更加全面深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喜欢自省,不太容易与人起争执;倾向于熟人圈交流,只拥有少数的朋友,但关系更稳定长久。所以,i人不必害怕“慢热”,勇敢跨出交往的第一步吧!
开启“自我保护系统”,切忌过载消耗
或许对e人来说,参加一场朋友聚会、与很多陌生人交流会让他觉得很兴奋,但对于i人来说,人多又嘈杂的环境、一次次话题更迭令他们来精疲力竭,每次聚会之后都累得不想动。此时,对i人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实时关注自己的状态,适时做出恰当调整,及时开启“自我保护系统”。停下来,缓一缓,减少交往的频率和强度,适当地独处一段时间,切忌过载消耗。把恢复精力的任务放进计划表里,制定一个休息的“零计划”:去公园里散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生息;窝在小屋里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下雨声;进行适当的冥想、轻度拉伸、瑜伽……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过,这就像问“短跑运动员和长跑运动员谁更厉害”一样,人格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可比性。发挥内向优势,i人同样能收获成功,也一样能赢得真挚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