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解析
高考必考: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解析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作为文言文的重要语法现象,更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还能在考试中准确翻译句子,提高得分。本文将重点讲解四大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帮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判断句:古汉语中的“是”字句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字并不常用。古汉语的判断句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
使用“者”、“也”等词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者”和“也”共同构成了判断句的标志。使用动词或副词表示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里的“则”字表示的就是判断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否定判断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非”字在这里表示否定的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
被动句:动作的承受者作主语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其特点是动作的承受者作为句子的主语。古汉语中表达被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见”、“于”系列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常常被见识广博的人嘲笑”,“见……于”表示被动。“为”、“为……所”系列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在这里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被”字句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离骚》)
“被”字在这里直接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成分的省略与补充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句子中某些成分被省略,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常见的省略类型有:
主语省略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里的“触草木尽死”省略了主语“蛇”,完整的句子应该是“蛇触草木则草木尽死”。谓语省略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谓语“鼓”,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省略
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追”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孙权”,完整的句子应该是“肃追之于宇下”。
倒装句:语序的特殊排列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语序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等。
-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但因为“何”是疑问代词,所以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但因为是否定句,所以“余”前置。
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正常语序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但这里为了强调,将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正常语序应该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但这里将介词短语后置。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但这里为了强调谓语“甚”,将其前置。
学习建议
- 熟练掌握各种句式的特征和标志词,如判断句中的“者”、“也”,被动句中的“见”、“于”、“为”等。
- 多做练习,通过翻译句子来加深理解。
- 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不要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套古汉语。
-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识别和分析特殊句式,培养语感。
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不仅能帮助我们在高考中准确翻译句子,还能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希望大家通过努力学习,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