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诗里的“扶疏”,你读懂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诗里的“扶疏”,你读懂了吗?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99062791_120265812
2.
https://ww.gushiju.net/shici/128280
3.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_6e81bc22edf3.aspx
4.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aspx?id=7f0711ba0237
5.
https://m.hao86.com/shici_view_99643f43ac99643f/
6.
https://www.mssswhyjy.com/sansu/yzyj/index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2/22/71134344_1121162262.shtml
8.
http://www.cnthy.com.cn/shows/10/4.html
9.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0717

“扶疏”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任地》:“树肥无使扶疏。”在古诗中,它常用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高低错落的景象。这个词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外在形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宋代诗人陆游的《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为韵》中,我们看到了“扶疏”的一种典型用法:“辇道属扶疏。”这里,“扶疏”描绘了孟夏时节草木茂盛的景象,与诗中“樱酪事已过,角黍配夏熟”的季节特征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岁月静好的氛围。

而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中,“绕屋树扶疏”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更为生动的画面。初夏时节,草木葱茏,绿树环绕着诗人的居所,众鸟在其中欢快地栖息。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词人张孝祥的笔下,“扶疏”又展现出了另一种韵味。在他的《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中,“两树玉扶疏”形容的是梅树枝干舒展的姿态。这里的“扶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词人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以及对清幽环境的向往。

“扶疏”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或许可以从苏轼在儋州修建谷林堂的故事中得到更深的理解。苏轼取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扶疏”一词,不仅是因为它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更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既有深谷的幽静,又有高林的挺拔,既有自然的野趣,又不失人文的雅致。

在古诗中,“扶疏”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再次读到“扶疏”时,不妨停下来,感受一下古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