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辅导:青少年抑郁症预防的关键力量
校园心理辅导:青少年抑郁症预防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超过七分之一(14%)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焦虑和抑郁约占40%。在我国,这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高达30%,而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影响学业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美国抑郁与双相情绪障碍支持联盟(DBSA)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自杀的风险接近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也指出,近四分之一(24.6%)的10-16岁青少年自述有轻度或重度抑郁,且这一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校园心理辅导成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校园心理辅导通过多种方式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测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五育并举”,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同时,要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专业心理教师的配备和职责: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心理教育、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教师需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特殊学生的重点关注和干预: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学校应建立心理成长方案,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关任课教师定期与这些学生及其监护人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
以扬州市为例,该市通过多项举措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 市校两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出台相关文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推进校园心理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室,实现全覆盖。
- 加大心理健康教师招培力度,2024年拟开展心理健康教师转岗培训40人,招聘心理健康教师4人。
- 建立心理测评日常预警机制,对排查出的特别关爱对象按照“专人专班”“一人一案”原则,实行全程跟踪,科学干预。
校园心理辅导在预防青少年抑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以及提供情感支持,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积极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然而,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足。
- 家长对心理问题存在病耻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 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
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学校作为预防主阵地,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方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