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抑郁症事件背后的深思:如何摆脱"内耗",重建健康人生?
赵露思抑郁症事件背后的深思:如何摆脱"内耗",重建健康人生?
近日,演员赵露思因"被送医院抢救"相关事件多次登上热搜,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1月1日,赵露思发文对最近所有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应,也让抑郁症和躯体化症状等话题引发关注。
赵露思的病情披露
赵露思199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16年11月参与录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第二季》出道,曾出演《传闻中的陈芊芊》《长歌行》《星汉灿烂》等剧,被评为"95后小花旦"。
从网友曝出的赵露思就诊视频中可以看到,赵露思下了车之后需要多人搀扶,并且无法自己行走,需要坐轮椅,坐在轮椅上之后,助理用一条大围巾将她的身体和脸包裹住。
27日下午,赵露思工作室官微发布声明回应称,赵露思在确认出演《恋人》项目阮妤一角后,参与了剧组围读、定妆、拍摄等工作。18日突发身体不适,已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目前在谨遵医嘱治疗休养中,暂停后续所有工作。
1月1日,赵露思微博解锁并发长文回应,表示自己2019年开始出现抑郁情绪,但因性格比较能忍而长期未重视负面情绪问题,2021年身体开始出现反应,2023年身体反应加剧,2024年出现"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
2025年1月1日凌晨时分,赵露思在社交媒体发布多张图片。其中有照片显示,赵露思目前肢体活动依然受限,走路时不能像以往一样保持正常的速度和姿势。
在长文中,赵露思还谈及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入行后遭遇的种种,包括因学习不好挨打、没试上戏挨打、被拿走高额"分手费"、行业内外的诋毁造谣,赵露思表示"每一次都是痛苦的加深,所以这并没有停止对我的伤害"。
1日18时许,赵露思经纪公司银河酷娱发文致歉,称"露思和我们对于工作规划并无分歧,均在充分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力争合理安排及协调相关工作开展",但并未正面回应赵露思文中提到的"殴打"、巨额"分手费"等问题。
躯体化症状:情绪问题的身体表现
采访中,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告诉记者,赵露思在文中提及"感觉像有虫子在爬,针扎的感觉又伴随过敏",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躯体化症状,比如感觉到身上有针扎的感觉,出现荨麻疹、干咳、干呕、眩晕,颈椎疼痛等。也可以看出她这个压力不是一天两天了,是情绪紧张后产生的压力转化的症状,她也不能及时得到休息。除了工作压力,她还提到有一些疾病,"2023年肺炎肺气肿玫瑰糠荨麻疹盗汗惊醒神经性耳聋,亲人去世和患癌的各种消息,这些都属于应激,都是压力的来源。"
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问题很可能被"转化"为身体不适。情绪难以被看见,但它们的痕迹,却写在身体里。据悉,躯体化症状患者在人群中发生的比例并不低: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60% 会经历身体疼痛的症状,而焦虑症患者中,胸闷和心悸的发生率高达 40%。比如过敏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它也可能是心理和情绪的"隐形信号"。当皮肤发出警报时,是时候调整生活,保护那些保护我们的防御系统了。许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临巨大压力时,头部会感到沉重、紧绷甚至剧痛,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原因。这种头痛往往与心理困扰密切相关,被称为心理性头痛或躯体化头痛。再比如"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怎么也喘不上气。"长期处于压力的人群,常会感到无法深呼吸、胸部紧绷甚至伴随心悸。袁勇贵说,"躯体化症状导致赵露思很难过,这种难过,不光是精神上的压力,生理上也带来很大压力表现。文中可看出,她的压力不是一天两天的情绪累积,压力大症状就会加重,所以说她需要更多休息缓解她的压力。"
赵露思在文中也说,"抑郁是种情绪,但抑郁症是种疾病,也不再是'想开点','说出来'就能够解决的。了解心理疾病,重视心理治疗真的很重要。"袁勇贵表示,可能有些人不够了解,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大的时候,会产生无力感,感觉没有希望、绝望,对事情缺乏兴趣,什么都不想做,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躯体性症状,比如压力大的时候会头疼心慌胸闷,各种各样的躯体不舒服都可能出现。赵露思说的这些症状都是可能的,这是重度抑郁的表现。
袁勇贵还表示,躯体化症状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上康复治疗是很正常。"我们讲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有康复治疗,还可以用一些仪器设备来辅助治疗,比如进行电治疗。"
赵露思事件占据公共空间,给大家提了个醒,当下压力大的年轻人经常讲崩溃了,撑不住了,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可小觑。一定好照顾好我们的身体,照顾好我们的情绪。袁勇贵表示,"从预防的角度说,当你发现压力大,快撑不住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放松减负,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或者出去旅游,放两天假在家睡睡,这些都可以缓解压力。当下抑郁症完全可以临床治愈,但压力大的时候也可能复发。"
东亚文化中的"内耗"困境
赵露思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东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内耗"现象。在她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式:每当遇到挫折或打击时,总是习惯性地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断反思和自省,却忽视了外界环境和他人行为对自身的影响。
这种"内耗"思维在东亚文化中尤为突出。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的高期望、以及教育体系中的应试导向,都加剧了年轻人的自我怀疑和焦虑。正如赵露思所描述的,从童年时期的学习成绩到成年后的事业发展,每一个"失败"都被内化为个人的不足,每一次打击都伴随着自我否定。
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年中尤为普遍。社会竞争如同汹涌浪潮,将"卷"与"躺"推至舆论风口浪尖。青年们在这两个极端间摇摆,满心迷茫,苦苦思索如何平衡,如何清晰认识自我,如何化解内心的无尽内耗。他们如同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急需那穿透迷雾的知识灯塔,照亮生活方式抉择与自我成长的前行航道,如此才能沉稳应对生活抛来的重重挑战。
《被讨厌的勇气》:摆脱他人眼光的束缚
面对这种困境,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他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扭曲自我,但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恰恰来源于理解和接纳自我,摒弃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比较心理,以独立的姿态去构建和谐且尊重差异的人际关系。
书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在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岸见一郎指出,人们往往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扭曲自我,但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恰恰来源于理解和接纳自我,摒弃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比较心理,以独立的姿态去构建和谐且尊重差异的人际关系。
不仅如此,《被讨厌的勇气》还倡导一种"课题分离"的智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清晰划分自己与他人的责任领域,不再因过分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过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陷入痛苦。这一观点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切割开困扰我们已久的迷雾,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课题分离:建立清晰的责任边界
"课题分离"这一概念,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它源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归属问题。简单来说,它帮助人们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从而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课题分离"?我们不妨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惜春面对入画私藏银子的事件时,表现出的冷漠和决绝,实际上是一种"课题分离"的体现。她明确表示:"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是了,不管你们。"这种态度虽然在传统观念中可能被视为冷漠,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边界。
再如,在《西游记》中,沙僧这个角色虽然存在感不高,但他一心一意挑担子,不卷入师徒间的纷争,也不参与其他人的闲事,这种"不管闲事"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课题分离"的体现。
实践课题分离,重建健康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课题分离"?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明确区分责任归属:当面对问题时,首先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如果问题的后果需要由他人承担,那么这就是他人的课题,不应过度干涉。
勇于说"不":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被他人无端消耗。
接受不完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
关注可控之事: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担忧无法掌控的外部环境。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结语:走向真正的自由
赵露思的抑郁症经历,不仅是一个明星的个人故事,更折射出当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共同困境。通过理解"课题分离"的理念,我们或许能够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如何摆脱他人眼光的束缚,最终走向真正的自由。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逐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自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