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佑医疗国际推荐:认知行为疗法治抑郁
妙佑医疗国际推荐:认知行为疗法治抑郁
近日,美国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精神科和药剂科学者基于最新证据,更新了抑郁症治疗指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选择药物治疗的患者。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数据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抑郁患者有2.64亿人。而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自杀意图是抑郁症的致命症状。那目前主要通过心理干预、抗抑郁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心理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尤其是在存在明确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及认知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CBT的核心理念与治疗方法
CBT是一种结构化的短期治疗方法,旨在改变患者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从而改善情绪和减轻抑郁症状。CBT强调当前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技能训练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面思维,改善情绪调节。Hofmann等人[2]将CBT疗法与其他疗法对治疗抑郁症效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CBT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同样有效。然而,也有研究表明CBT相对更优。
CBT的核心理念是: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通过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具体方法包括:
自动化思维记录:帮助患者识别和记录日常生活中自动出现的消极想法,分析其触发情境、情绪反应和证据,逐步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尝试用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方式替代。
行为实验:通过设计和实施具体的行为实验来检验消极思维的真实性。例如,如果患者总是担心“没有人喜欢我”,可以鼓励其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记录对方的反应,通过实际经验来挑战和改变消极信念。
CBT的临床效果
最近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了一篇关于抑郁症心理干预相关的荟萃分析,研究[1]纳入了12项试验共3930名抑郁症患者,将接受与未接受心理干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风险均有小幅降低(标准化均数差 -0.31 [95% CI -0.60,-0.03])(图1)。可见作为抑郁症一线治疗方法,心理干预对于患者自杀意图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使用方面,Cuijpers等人[3]比较成人抑郁或焦虑障碍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与接受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效果。研究包含了2331名抑郁患者。结果显示:
- 联合治疗与安慰剂比较:11项比较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大(Hedges' g = 0.74,95% CI:0.48-1.01)。
- 药物治疗与联合治疗比较:11项比较显示,药物治疗相对于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小(Hedges' g = 0.37,95% CI:0.12-0.63)。
- 药物治疗与安慰剂比较:在11项比较中,药物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的效果也较小(Hedges' g = 0.35,95% CI:0.21-0.49)。
- 心理治疗与联合治疗比较:11项比较显示,心理治疗与联合治疗相比的效果相似(Hedges' g = 0.38,95% CI:0.16-0.59)。
- 心理治疗与安慰剂比较:心理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效果也较小(Hedges' g = 0.37,95% CI:0.11-0.64)。
这些结果表明,与单独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联合治疗)在治疗成人抑郁和焦虑障碍方面更有效。
CBT的适用人群
CBT被推荐为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包括攻击倾向和品行障碍。研究人员发现,其他真实的(英语:bona fide)治疗干预对于治疗成人的某些病症同样有效。与人际取向心理治疗一起,CBT 在治疗指导方针中被推荐为一种心理社会治疗的选择。
CBT的优势与局限性
CBT的优势在于其结构化、目标导向和短期见效的特点,特别适合那些希望快速改善症状的患者。然而,CB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和配合,对于动力不足或严重抑郁的患者可能效果有限。
- 对于某些复杂或长期的心理问题,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心理动力学治疗。
- CBT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尽管如此,CBT仍然是目前证据最充分、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在抑郁症治疗领域。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CBT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的框架,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 Miguel C, et al. Assessment of suicidality in trial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24 Feb.
- Hofmann SG, Asnaani A, Vonk IJ, et al. Cognit Ther Res. 2012 Oct 1;36(5):427-440.
- Cuijpers P, Sijbrandij M, Koole SL, et al. World Psychiatry. 2014 Feb;13(1):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