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不同宗教的孝道实践
清明祭祖:不同宗教的孝道实践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炎黄子孙祭祖及扫墓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同宗教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佛教虽然信奉六道轮回,但也接纳了传统的祭祖礼仪;天主教经过历史上的“礼仪之争”,最终允许信徒进行祭祖活动;道教则一直接受四大祭祖节日并贡献了丰富的祭祖扫墓礼仪。此外,穆斯林会在开斋节去墓地缅怀亡者。这些不同的宗教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孝道文化,也展示了宗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佛教:以诵经供灯超度亡灵
佛教虽然主张六道轮回,但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佛教徒会通过请寺院僧众做火供、烟供,为故去亲人供灯、诵经等方式来祭祖。这些做法既能表达哀思,又能使活着的和已经去世的人都受益。
火供的修法是佛教里一种非常殊胜的法门。经由火供的修持可以迅速地减轻痛苦,快速的获得两种成就。火供可助众生消灾解厄,偿愿满意,增添福慧,但火供之究竟目的是帮助众生永离烦恼深渊,得无苦之真乐,成就无上涅槃佛果,也是对我们故去亲人亡灵的一种超度方式。
按照焚烟施供的仪轨来做为故去的亲人做烟供。焚烟施供的功德对于死去的中阴身无有恐怖,无幻觉的恐惧,往生极乐世界 。活着的众生可以暂时去除障碍,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如理如法的事情都能圆满。
为故去的亲人供灯。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人离开世间的时候,始终有一种黑暗的感觉,那个时候如果有一盏灯,对亡者非常有利益。《施灯功德经》说:临终时如果有灯,将得到四种光明:一是太阳的光明;二是月亮的光明;三是天人的光明;四是佛的光明。对亡者来讲,供灯越多,对亡者的利益就越大。
为故去的亲人诵经。佛教公认,佛菩萨的圣号、咒语、佛经,只要为亡者念诵,他们就不会堕入地狱等恶趣,即便深处恶趣受苦,也能蒙佛菩萨的救度,尽快脱离苦海。
天主教:以祈祷弥撒追思先人
天主教徒可以通过奉献弥撒、诵念玫瑰经、拜苦路等方式为祖先祈祷,这符合教会“诸圣相通”的教导。
天主教历来都有纪念亡者,为先人祈祷的习惯。这个传统首先基于圣经,经上记载:对一切活人,要施与恩惠;对于死者,不要禁止哀悼(德7:37)。另有一处经文也说:这实在是一个圣善而虔诚的思想。因为,他为亡者献赎罪祭,是为叫他们获得罪赦(加下12:45)。
按照教会传统,每逢教友过世当地教会都有为他们个别举行弥撒的习惯,即追思弥撒,或安所弥撒。公元9世纪,本笃会就开始在每年的11月2日为全体炼狱灵魂奉献弥撒、诵经祈祷,帮助炼灵早日得救升天。以后来这种做法得到教廷的许可,并逐渐普及全球教会,这就是炼灵月和追思已亡日的由来。
时至今日,教会仍然不忘每日为亡者献祭祈祷,慈母教会教导她的子女:天主教会自始便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祈祷,尤其是感恩祭,为使他们得到炼净,进入天主的荣福直观中。教会也鼓励人为亡者行施舍、得大赦和作补赎。(《天主教教理》1032)
追思亡者,拯救炼灵还是天主教一种特别的灵修方式。根据里斯本主教批准的《拯救炼狱灵魂》一书记载,虔诚的天主教徒冼马,曾多次在神视中接待炼灵,并通过拯救炼狱灵魂为天主的救赎工程作有力的见证。 该文本还着重介绍了拯救炼灵的几种方法。如:一、为炼灵奉献弥撒。二、将祈祷、守斋、克苦、哀矜等善行和大赦奉献给炼灵。三、经济困难的,多参与那些特别为炼灵奉献的弥撒。四、念玫瑰经及拜苦路。其中最容易的方法,是重复诵念简短可获大赦的经文,如每天多次诵念短诵:“ 耶稣圣心,我信赖你”;或诵念慈悲经文、圣伤串经等。
圣亚尔丰索说过:“虽然炼灵不能为自己获取功劳,他们却可以为生者求得恩宠。因上主甘饴上智的安排,炼灵可为我们求得意想不到的恩惠,以及帮助我们脱离邪恶和病痛的缠绕;更可帮助我们免临于各种险境。”教会相信炼灵会因为我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千倍的回报我们。
教会基于圣经为亡者献祭祈祷的启示,又遵从圣传拯救炼灵、诸圣相通的教导,把人类追思亡者、祭奠先祖的远古习俗作出了彼此相爱、逾越生死符合基督精神的神学诠释,让全体天主子民把为亡者祈祷变成一项极其高贵的灵修行为。
道教:以三炷香敬天敬地敬祖先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一直接受四大祭祖节日并贡献了丰富的祭祖扫墓礼仪。在道教中,三炷香分别代表敬天、敬地、敬祖先,这是儒、释、道三家共识的燃法。
中国人烧香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料记载,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发现一些植物在燃烧以后,会释放出有特殊香味的烟。于是就开始用这种烟熏走蚊蝇虫蚁、驱疫避秽等,同时这些香味还能让人心情愉悦。好东西,自然要敬献给神明,于是慢慢地,开始用这种用“烟”来祭祀。到周代,这种做法依然相当流行。《周礼》中就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风师、雨师”的记载。其中的禋祀、实柴祀和槱祀,指的都是用燃烧植物生出“香烟”的方式来祭慰神灵。
“香”开始在民间流行,并且不再限于祭祀,是从汉代开始的。史书中载,汉武帝特别爱香,所到之处都要燃香。如果说以前的“烟祀”,只是想把“好”东西奉给神明;那从汉代开始,人们已经开始相信“香”能通神。在白居易的《李夫人》长诗里,就写有汉武帝在李夫人初丧时,就曾烧香祭奠,认为香和烟能作为“引领”、得遇故人。诗里写道:“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是希望燃起的香能“找回”已故之人。
到了隋唐时代,香已经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佛教的引入,以及道教的兴起,烧香的习俗也慢慢变得更加普及。到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融合,并且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概念,“烧香”也开始走向鼎盛,并延续数代不减。北宋文学家丁谓,在他的《天香传》一书里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称香可以奉神明,也可以辟秽清洁。
虽然“燃香供神”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香一直都不是乱烧的。有人随手拿起几支香就点,抓起一把香就烧,都是很不合规矩的,自然也不会有效果。燃香通常讲究烧三炷、六炷和九炷,炷数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最常见的就是“三炷香”,这也是儒、释、道三家共识的燃法。在儒家,三炷香分别代表敬天、敬地、敬祖先;道家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炷香也代表世间万物,所有神灵、所有祈求等;同时也代表道家的最高明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在佛家,三炷香又有另一种含义,中间的是敬佛,右边的是敬法,左边的是敬僧。
还有句老话说“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是说香与香之间要持平,距离基本相等,在一寸以内,叫“心随香传,寸诚感神”。通常燃三炷香,只能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祈求平安顺利、财源通达,或者求得姻缘、得子嗣等;如果想求两代人的福,那就要燃六炷香。比如求自己平安长寿,求下一代学业有成等。相对来说,燃九炷香的情况并不多见。在传统文化里,九代表至尊之位。宗教中也是如此,比如佛家讲究九戒疤、九谛、九禅等;道家也讲究九仙、九圣,以及两家都有的“九字真言”等。所以九炷香代表的是最高礼仪和礼遇。一定要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或者对寺庙、道观等地有重要贡献之人,才能燃九炷香。当然,燃九炷香也代表求三代人的平安,不过燃香之人一定要是最高长辈,或者是最为年长的人才能求。
伊斯兰教:以开斋节缅怀亡者
穆斯林会在开斋节去墓地缅怀亡者。在台湾,清明扫墓的习俗分为“挂纸”及“培墓”,通常准备的祭品有米糕、粿类和糕饼等。
清明节结合了人们对祖先及自然的崇拜,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台湾清明扫墓的习俗分为“挂纸”及“培墓”。“挂纸”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仪式较简单,通常准备的祭品有米糕、粿类和糕饼;“培墓”则是修整祖墓,仪式较隆重,要准备三牲、五牲、菜碗。清明节常见的祭品所代表的吉祥意义:面龟:长寿;米糕:步步高升;发粿:发财;丁仔粿:添丁;菜头:好彩头;韭菜:长长久久。
这些不同的宗教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孝道文化,也展示了宗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无论是佛教的诵经供灯,天主教的祈祷弥撒,道教的焚香祭拜,还是伊斯兰教的墓地缅怀,都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在不同宗教中的传承和演变,不仅丰富了宗教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