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教你如何搞定熊孩子走亲戚
史蒂夫教你如何搞定熊孩子走亲戚
“妈妈,我不要去亲戚家!”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句话是不是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别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请出一位重量级嘉宾——全球家教育儿畅销书作者史蒂夫·比达尔夫。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育儿专家,他的“养育男孩女孩系列”已经在全球累计销售超600万册,风靡33个国家和地区。史蒂夫认为,理解孩子的需求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孩子会说“我不想去”?
界限感的觉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界限感。他们开始在意个人隐私,对过度的关注和询问感到不适。正如史蒂夫所说:“孩子越长大,越希望被尊重,而不是被评价或忽视。”
任务化社交:走亲戚从一种轻松的活动变成了“任务”。孩子们需要穿戴整齐,拿着礼物,满脸微笑地回答各种问题,然后坐在那里听大人们聊天。这种毫无参与感的社交方式,自然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聊。
过度评价的压力:在亲戚面前,孩子们常常被问及成绩、生活细节等问题,甚至被拿来与其他孩子比较。这种过度的评价和比较,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从而产生逃避心理。
如何让孩子重新爱上走亲戚?
给予无条件的爱:史蒂夫强调,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意味着,即便孩子表现不佳,父母的爱也不会减少。这种安全感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社交场合。
改善互动方式:与其让孩子被动参与大人的聊天,不如安排一些适合孩子的活动。比如,组织一场家庭游戏比赛,或者让孩子帮忙准备晚餐。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减少评价和比较:避免在亲戚面前对孩子进行过度评价或比较。相反,应该鼓励孩子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改变。
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去,不妨听听他们的理由。有时候,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反而能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家庭活动。
创造轻松的氛围:走亲戚不应该是压力的代名词。试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聚会的乐趣,而不是负担。
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史蒂夫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最好的性教育是让孩子看到爸爸尊重妈妈。”这其实是在强调健康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同样,走亲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系亲情,而不是给孩子带来压力。
所以,家长们,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走亲戚”这件事。它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乐趣。通过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调整我们的期望和行为,我们可以让家庭聚会变得更加愉快和谐。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强迫孩子去适应大人的世界,而是创造一个让孩子也能感受到快乐和尊重的环境。这样,也许有一天,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主动说:“妈妈,我们一起去亲戚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