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报告2024:总量快速减少,留守儿童增多,教育不均衡加剧
中国儿童报告2024:总量快速减少,留守儿童增多,教育不均衡加剧
中国儿童人口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总量快速减少到性别比改善,从留守儿童增多到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儿童人口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中国儿童格局呈现四大特点
- 总量从“维持平稳”到“快速减少”
未来20年儿童数量降幅或近50%,其中6-8岁年龄段儿童数量降幅最大。从总量看,中国0-17岁儿童数量在1980年左右达峰值,此后随着计划生育实施后长期低生育率影响,儿童数量逐渐减少,1982-2010年从4.1亿人降至2.8亿人,之后随着生育政策放松,生育堆积效应使儿童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2022年儿童总量约2.9亿人。从占比看,1953-2022年儿童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从41%降至20.4%,期间1964年为最高点46%。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4》“中方案”,2023-2040年0-17岁儿童的数量快速减少,占总人口比重将从20.1%降至2040年的仅11.7%,此时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26%,整体人口年龄金字塔呈一个“收缩状”。分年龄看,按3岁为一个年龄组,2020年0-2岁、3-5岁、6-8岁、9-11岁、12-14岁、15-17岁年龄儿童分别为4163.7万人、5279.3万人、5590.9万人、5283.1万人、5021.3万人、4427.2万人,占儿童总量比重分别为14%、17.7%、18.8%、17.7%、16.9%、14.9%。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4》“中方案”,2020-2040年,各年龄段儿童数量变动分别为-39%、-53.1%、-56.4%、-52.9%、-47.7%、-37.1%。
性别比改善,逐渐趋于正常值
2022年0-17岁儿童性别比113,男童比女童多1700多万人,随着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改善,未来儿童性别比会逐渐趋于正常值。由于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为了让婚育年龄阶段的男女数量匹配,国际上将103-107设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从出生人口性别比看,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约108,1990年上升至111.3,2000年高达116.9,2010年为118,2013年之后随着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明显,2023年已降至104.5。1982-2022年0-17岁的儿童性别比从106.2增至113,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会反映在后续儿童性别比上,未来儿童性别比会逐渐趋于正常值。留守儿童增多,城乡比为4:6
2020年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城乡比分别为9:1和4:6。随着城镇化的提升,城镇儿童占比也呈上升趋势,1982年城镇化率从21.1%提升至63.9%,城镇儿童占比从16.6%升至62.9%。受人口流动影响,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增多。2010-2020年,流动儿童从3581.2万人增至7109.3万人,几乎翻倍;留守儿童从5491万人增至6693万人,增长了21.9%。分城乡看,2020年城镇流动儿童、农村流动儿童占流动儿童比重分别为90.1%和9.9%。2020年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比重分别为37.6%、62.4%。
- 少儿抚养比下降、总抚养比上升
未来10年少儿抚养比将快速下降,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增加,社会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预计2034年超过50%。抚养比是衡量劳动人口抚养老人和儿童负担的指标,此部分使用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的年龄分组。从少儿抚养比看,1990年-2010年少儿抚养比从41.5%快速降至22.3%,此后10年趋于平缓,2023年少儿抚养比为24%,未来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少儿抚养比仍将快速下滑,至2035年降至约17%,此后保持平稳。从老年抚养比看,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抚养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23年老年抚养比22.5%,预计2050年左右超过50%。与此同时,总抚养比随着老年抚养比的快速增加而增加,2023年为46.5%,预计2034年左右超过50%,2040年增至60.9%、2050年增至71.4%。
中国儿童格局面临四大挑战
儿童数量减少影响消费总量、拖累经济
当前我国的生命周期消费曲线呈“倒V型”,银发经济较难弥补缺口。预计2023-2043年0-17岁儿童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从21.3%降至12.5%。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生育率低迷,年轻人生育意愿低
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第四轮婴儿潮未出现。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滑,至2022年已跌破千万大关,2023年902万,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创历史新低。
区域教育不均衡,农村高中完成率仅5成,寒门难出贵子
2020年城镇和农村儿童的高中完成率分别为81.2%、55.3%,城乡差距25.9个百分点。近4成儿童不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原生家庭”支持弱化、社会关注支持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0年63.6%的儿童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19.6%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居住,16.8%的儿童不与父母一起居住,合计有36.4%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其中超8成是受人口流动的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中国有至少3000万的17岁以下儿童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
应对策略:提振生育水平、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鼓励生育、提振生育水平,需要社会共担
国际经验看,补贴和生育水平正相关,其中法国、瑞典等福利支出占比高、生育率维持高位,日本等国家补贴力度不足、陷入“低生育陷阱”。关注儿童早期发展,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越早、回报越大
2010-2019年OECD国家平均花费在0-5岁教育阶段的公共开支占GDP比例平均值从0.63%增至0.72%。学前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与入学率呈正比,促进儿童在早期发展,有助于未来人力资本积累。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常住人口市民化,教育等公共资源均等化
国际经验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户籍制度的功能从迁移限制向居民信息登记转变,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