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替奈普酶到脑细胞保护剂
中风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替奈普酶到脑细胞保护剂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风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介绍替奈普酶、阿司匹林在中风治疗中的最新研究,以及TASTE-2研究的重要发现。
替奈普酶:中风治疗的新选择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显示,替奈普酶在中风治疗中展现出与标准治疗相当的疗效。该研究纳入了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17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症状发作4.5小时内接受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替奈普酶组和标准治疗组在90天时的功能结局相似,两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中风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替奈普酶可能成为一种更便捷、更经济的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从预防到急救的新突破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长期以来被用于中风的预防。然而,其在中风急救中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近期,一项重要突破为阿司匹林在中风急救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2024年12月1日,宁丹新药与先声药业共同宣布脑卒中创新药先必新®舌下片(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药物采用舌下含服的方式,能够迅速生效,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脑保护,有效降低脑细胞死亡率。
研究显示,患者中风后的首年复发率为10%-15%,5年内复发率为25%-40%。因此,及时的脑保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先必新®舌下片的获批,有望改变中风急救的现状,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救治空间。
TASTE-2研究:脑细胞保护的新证据
在中风治疗领域,脑细胞保护剂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中风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单靶点药物的疗效往往有限。近期,TASTE-2研究为多靶点脑细胞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该研究由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在2024年世界卒中大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表。研究纳入了1362名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中-重度卒中患者,其中约四成患者属于大血管闭塞型,致残、致死率较高。
研究结果显示,在血管内取栓治疗前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先必新®),患者90天时功能独立的比例显著提高。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比较显示,功能评分2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5.0%和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临床实践的启示
这些最新研究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策略:
- 替奈普酶在4.5小时内的疗效与标准治疗相当,为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先必新®舌下片的获批,改变了中风急救的用药方式,舌下含服能够更快发挥作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 TASTE-2研究证实了脑细胞保护剂与血管内治疗的协同作用,为提高中风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中风的治疗手段,更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这些新药和新策略的临床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望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