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生,脾胃虚弱怎么破?
秋冬养生,脾胃虚弱怎么破?
“十人有九胃”,这句俗语道出了胃病的普遍性。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脾胃虚弱的问题更加凸显。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秋冬季节养护脾胃,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正气,还能为冬季的储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冬季节脾胃虚弱的表现
秋冬季节,脾胃虚弱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两个方面。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
- 腹胀、腹痛、腹泻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口腔异味、嗳气
- 大便异常(便秘或溏泄)
全身症状则表现为:
- 面色萎黄、无光泽
- 肌肉松弛无力
- 精神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 头发油腻、易脱落
- 眼袋下垂、黑眼圈明显
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中医调理脾胃的具体方法
中医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调养、生活习惯和中医外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对脾胃的温和、细致的养护。
饮食调养
温补为主:秋季饮食应以温补为主,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健脾食物: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莲子、薏米、芡实、南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增强脾胃功能,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少食多餐:秋季气温下降,人体代谢相对减缓,因此应适当减少每餐的进食量,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脾胃负担。
合理搭配:以五谷杂粮为基础,搭配适量的肉类、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注意不要素食或吃太多肉类,合理搭配荤素食物,有助于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调节。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腹部按摩:每天早晚可各进行一次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仰卧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约20圈。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外治
艾灸: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秋季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可温补脾胃,有助于提升脾胃阳气,增强体质和正气。
拔罐:拔罐通过负压作用,能够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驱邪外出。对于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可选择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拔罐,以改善脾胃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穴位按摩: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位的按摩或艾灸,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食疗方案
山药薏米芡实粥: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30克,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白粥中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20分钟左右即可。此粥有健脾益胃之效。
陈皮三仙饮:取陈皮10克、焦山楂15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0克,用沸水冲泡,浸泡10分钟,代茶饮,每剂冲2-3次,每日1-2剂。适用于因过食肉类或面类而出现的腹胀不舒、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白术椒姜炖猪肚:准备猪肚1个,用食盐、白酒揉洗干净;100克糯米用水泡透,10克陈皮切成细粒,12克生姜切片,适量胡椒捣碎,25克白术用纱布包好,一起放入猪肚内,加入食盐、料酒,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将猪肚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1小时左右,至猪肚、糯米烂熟。取出猪肚内容物,将猪肚切片,每日食用2次,可于2日内吃完。本品能补脾益气、温中健胃。
秋冬养生的综合建议
秋冬养生,除了调理脾胃,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调养:冬季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早睡能够保养人体阳气,使身体保持温热状态,而晚起则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之后再起床。睡觉时不可蒙头大睡,因被窝中空气不流通,氧气会稀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会感到胸闷、恶心,甚至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出虚汗。
精神调养:中医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追求内心的平静非常重要。冬至时节,人们其实很容易感到郁闷。因为冬季大多数时候天空不像夏天那样总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样的天气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烦躁不安,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个好心情。
运动调养:适度锻炼对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都大有益处。这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强度不高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也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去爬爬山、散散步。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因为汗多会泄气。
饮食调养:肾脏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充足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在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脏的调养,适当多吃动物性食品、豆制品以及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例如: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
防病保健: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也……”其意思是冬季应减少咸味食物,多吃苦味食物,以养心气。但需注意,不能进补过度,否则就会出现肾水过旺的情况,从而导致肾水克制心火太过,造成心气虚弱。
进补要因人而异:冬至一阳生,“进九后”正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为虚弱的时候。孔艳华说,“封藏”是冬日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冬天应当养护阳气、收敛精气,而“三九贴”便能够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疼痛性疾病,小儿反复咳嗽,哮喘者特别适合三九贴。”孔艳华介绍道,例如一到冬日四肢就变凉、怕冷的虚寒病人,有痛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问题的人群,以及一些结节、肿瘤患者,都可以试试三九贴。同时,在骨关节运动系统病如颈椎病、膝关节痛、腰痛、肩周炎等方面也有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孔艳华说,白萝卜羊肉汤也是冬季进补的上佳之选,白萝卜300g,羊肉500g,再加上适量的白胡椒粉、盐,此药膳具有补虚、降气、消痰的作用,经常食用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此外,当归生姜羊肉汤、枸杞子桂圆茶、党参红枣茶也是冬季进补的好配方。冬季来临,很多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饮食进补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孔艳华表示,滋养身体时,不可“一概而论”,他人适用的滋养策略或许并不适合自己。滋养身体,不可抱有“食补越丰盛越好”的想法,而是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居住环境以及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滋补方法。否则,盲目进补反而会带来不良后果。孔艳华强调,冬季进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态,应遵循温补驱寒、滋阴润燥、寒凉润燥。
秋冬季节,脾胃虚弱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生活习惯调整和中医外治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和预防。同时,秋冬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希望本文提供的建议能帮助大家在秋冬季节保持健康,远离脾胃虚弱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