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则天和朱瞻基的猫咪养成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则天和朱瞻基的猫咪养成记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0869929_122085527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6A03VYJ00
3.
https://m.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27593
4.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66645/article-393371.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88%99%E5%A4%A9
6.
https://www.th1w.com/w_Article.asp?/25939.html
7.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85%8C%E4%B8%AD%E5%BF%97
8.
http://credit.fgw.sh.gov.cn/tsjjycmd/
9.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512.html

在中国古代,猫不仅是捕鼠能手,更是皇族权贵的心头好。武则天和朱瞻基两位帝王都对猫咪情有独钟。武则天曾因萧淑妃诅咒而禁止养猫,导致大明皇宫中的猫成为流浪猫;而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却对猫情有独钟,他的画作《花下狸猫图轴》更是传世之作。这些历史趣闻不仅展现了猫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帝王们温柔的一面。

01

武则天的猫妖传说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她与猫妖传说的起源,则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诅咒紧密相连。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囚后,心中充满了怨恨。在绝望之际,她们立下了恶毒的诅咒:“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得知后,又气又怒。自此,宫中不再养猫,并且立法禁止长安人散布猫妖的流言。

在当时,人们对猫鬼之说极为忌惮。《大唐疏议》第 262 条明文规定:“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这足以证明,有很多人都对猫鬼的存在深信不疑。

猫妖传说在唐朝如此盛行,除了与武则天的这桩秘史有关外,还与隋朝的秘闻脱不开干系。隋朝时期,猫妖故事就已经记载在了史书上。当时朝中非常流行“猫鬼”之术,下蛊之人操纵猫鬼杀死指定的人,便可夺其财产。隋朝王室亲戚独孤陀就曾命家奴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从而获得巨额财产。事情败露后,朝廷严格彻查“猫鬼”事件,并牵扯多宗重案,大批皇亲国戚、高官贵人都深陷“猫鬼”泥潭,影响非常大,因此被记录于史书之上。

受两朝猫妖故事的相互影响,当时的民众对猫妖存在这件事深信不疑也就不奇怪了。而武则天对猫的恐惧,也成为了唐朝宫廷怪象之一,其背后隐藏的政治阴谋,更是耐人寻味。

02

朱瞻基的猫咪情缘

与武则天不同,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对猫咪情有独钟。他不仅在宫中养猫,还创作了许多以猫为主题的画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下狸猫图轴》。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只狸猫蹲踞于石下,懒散悠闲,双目炯炯有神,猫的可爱与机敏跃然画上。朱瞻基的画风明显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注重线条和墨韵的表现,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

作为一位艺术家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间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绩,个人艺术水平也出类拔萃。他擅长花鸟、畜兽、墨竹等带有象征寓意的题材,在风格上明显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注重线条和墨韵的表现。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猫咪的可爱与机敏,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03

唐宋宫廷的养猫风尚

在唐宋时期,养猫已经成为宫廷中的流行风尚。特别是在宋代,猫作为宠物获得了统治阶级、权贵家族、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以捕鼠猫为主要形象的诗词等作品,而在艺术作品中,宠物猫的形象则更多地通过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来。

据《宣和画谱》记载,宋代猫画艺术作品数量丰富,达到了数百件。俗语有云:“狗来富,猫来贵。”“猫”字与“耄”字谐音,由此被赋予祈求长寿的吉祥寓意,“猫”“蝶”谐音“耄耋”,含有“耄耋富贵”之意,猫蝶结合成为绘画的佳选题材。在宋代,以宋徽宗赵佶为首,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师、王凝、李霭之、苏汉臣等画家在猫画的创作上各具特色。他们擅长描绘婴孩与猫共同嬉戏的场景,或以花木及名猫为题材,或创新性地将猫与蝴蝶、山雀、蛐蛐相结合。在宋人观念里,供养花木可驱鬼辟邪,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内涵。牡丹象征着富饶与福祉,蜀葵代表着阳光,而石榴则寓意着多子多福。蜜蜂代表勤劳和智慧,山雀象征喜庆和欢乐,蛐蛐则寓意着热闹和繁荣。这些动植物与猫咪的结合,使得画作更具有生活情趣,也使得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这种图像在死后墓葬塑造中也得以延续,“猫的图像一直到宋代之前都鲜有出现。猫的装饰图像在墓葬壁画中出现并非孤例,主要集中出现在宋金壁画墓中”,(赵丹坤《狸奴小影——试论宋代墓葬壁画中的猫》)多数黑质白章,这些壁画中的黑猫形象,或许为狸类驯化为家庭宠物提供了一定佐证。装饰画中有猫雀组合,“窃脂小雀,盖取音‘耆’也;则猫雀相合为以图载音,因声求义,故取义‘耄耆’耳。所以,‘猫雀’与‘猫蝶’有着相同的图像语言,意喻‘长命寿考’”。(袁泉《宋金墓葬猫雀题材考》)猫与妇女携子共现的图案,象征着庇佑后代的期许。正如袁泉在《宋金墓葬猫雀题材考》中所述,“抱子猫雀”图展现了“生子见庙”祭祀场景的独特风貌;“新嗣抱见,俯垂佑庇,俾之成人,富贵长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石榴一直以来也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正如民间俗语所说“千子如一”,寓意着家族繁荣昌盛,子孙满堂。宋代《榴花戏猫图》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也是祈愿家族繁荣,更是对后代的庇佑与祝福。

在宋代文学作品中,猫与女子的形象结合颇多。这主要是因为猫在宋代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宠物。同时,猫的灵动、优雅、独立的性格特点也与女性的柔美、婉约、神秘气质不谋而合,使得猫成为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但是在宋代话本中,猫与女子结合,女子形象又被妖魅化。

在除诗词绘画等纸质表现手法之外,宋代艺术家们擅长将猫的形象融入到石质画作之中,例如宝顶山大佛湾《六道轮回图》中的《猫鼠图》。石刻栩栩如生,竹上鼠缩尾垂,惧视下猫;竹下猫抬爪背弓,欲捕鼠。动静结合巧妙地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的“儒、释、道三教调和,各有所用”的心态。(童邦华《浅析大足石刻〈猫鼠图〉艺术造诣》)宋人普遍认为猫绘有驱避老鼠的功效,因此在江南地区,每逢蚕丝养殖季节,蚕农们都会采用猫画来预防和控制鼠害,这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习俗。在蚕房周围布设张贴猫木版画,以此寓意驱赶老鼠,保护蚕茧的安全健康成长,以此寄托对丰收的期盼。

猫画艺术中的内容,既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宋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猫作为宠物,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托了时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愿景,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与之相应,文人创作了不少题画诗,诗歌意象日常化与哲理化,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如陆游《题画薄荷扇二首·其一》:“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黠,烂醉篱边不用钱。”杨万里《子上持豫章画扇其上牡丹三株黄白相间盛开一猫将二子戏其旁》:“暄风暖景政春迟,开尽好花人未知。输与狸奴得春色,牡丹香里弄双儿。”李石《题马仲友画花下猫二首·其一》:“花相春归画锦仙,轻云羃羃护花天。莫烧高烛三更月,自有真香一炷烟。”猫醉薄荷、花间嬉戏、衔蝉扑蝶,若非细致观察则无法在诗画中传神。在这些题画诗中,猫被赋予了风雅的文化意蕴,不言理、非托志,仅因心灵感悟而吟咏。

在宋代诗词中,猫这一意象被视为心灵慰藉的依托,是悠闲烂漫生活的象征,象征着宁静安逸的生活。如《指月录》“牡丹花下睡猫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在牡丹花丛中,一只猫咪静静躺着享受阳光的温暖和花香的熏陶;叶绍翁《猫图》“醉薄荷,扑蝉蛾。主人家,奈鼠何”,(《宋诗纪事·叶绍翁猫图》)诗中刻画出的小猫动态生动形象,身为家猫却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