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场所禁烟七年:吸烟率下降2.2%,GDP将增0.04%-0.07%
上海公共场所禁烟七年:吸烟率下降2.2%,GDP将增0.04%-0.07%
2017年3月,上海实施了堪称“史上最严”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部分室外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这一政策实施七年来,成效显著。
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上海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立法实施后,吸烟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了8.4%。这一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联合研究,该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上。
研究还发现,无烟立法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男性群体的吸烟率下降幅度大于女性群体;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吸烟率降幅较大;未婚人群的吸烟率下降最为显著;年轻人群体的戒烟意愿也更强。
从全市层面来看,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的37.5%下降至12.4%,降幅达67%。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至19.2%,连续13年呈持续下降趋势,提前达到“健康中国 2030”设定的目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政策不仅带来了健康效益,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预测,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这一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提升。
上海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控烟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目前,全国已有44个城市新出台或修订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全面无烟立法保护人口数达到2.24亿,占总人口的15.9%。然而,距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表示:“今天的中国有超过七成人口不吸烟,然而却只有16.8%的人口受到全面无烟法规的保护。我们经常在餐厅、酒店等环境中亲身感受到二手烟和三手烟的危害,很多孕妇和孩童也被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爱卫工作办四级调研员郭文杰指出,2022年15岁及以上的成人吸烟率降至24.1%,13-15岁的青少年吸烟率为3.1%,虽然优于全球水平,但距离2030年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0%的目标仍需努力。
上海的实践证明,公共场所控烟不仅能够改善公众健康,还能带来经济效益。这一政策的持续推行,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