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大海牛:27年从发现到灭绝的悲剧
斯特拉大海牛:27年从发现到灭绝的悲剧
1741年,博物学家乔治·斯特拉在白令海峡附近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海洋巨兽——斯特拉大海牛。这种巨大的海牛身长可达10.7米,体重约5900公斤,是已知最大的海牛目动物。然而,仅仅27年后,这种温和的巨人就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温柔的巨人
斯特拉大海牛生活在白令海峡附近的寒冷海域,主要以海藻为食。它们没有牙齿,依靠角质喙进食,行动缓慢,性格温顺,常集群活动。斯特拉在描述这种动物时写道:“这种动物从来不接近沙滩,一直栖息在水里,皮肤又黑又厚,犹如橡树皮,按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其头部小。没有牙齿,嘴里只有两片又平又白的骨头,一块在上颌,一块在下颌。”
这种海牛的繁殖周期较长,每胎仅产一仔,孕期超过一年。斯特拉的记录中提到,当有同伴受伤时,其他大海牛会尝试施救,显示出一定的社会联系。然而,正是这些特性——体型庞大、行动缓慢、性格温顺——使它们成为了人类捕杀的完美目标。
从发现到灭绝
1741年,斯特拉和探险家维他斯·白令在白令海峡附近首次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海牛。当时,大海牛的数量已经不多,仅存约1000-2000头,主要分布在白令岛和铜岛附近的海域。斯特拉在描述这种动物时,特别提到了它们的肉质鲜美,脂肪丰富,这很快引起了猎人的注意。
斯特拉大海牛的肉质肥厚,口感类似牛肉,其油脂的醇厚仿佛天然的荷兰奶油。除了可以提供食物,斯特拉还发现,大海牛厚厚的脂肪层能刮下来制成灯油,照明效果丝毫不亚于鲸油,用不了的海牛油还能进一步加工成黄油改善伙食,至于巨大的海牛皮更是可以用来缝制成各种各样的日用品,甚至用来包裹船身用以防护。
斯特拉和队员们迎来了新生,但大海牛的噩梦就此开始。在失联一年多后,回到故土的斯特拉为俄国人带回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帝国探险家白令先生,永远长眠在了勘察加半岛东部的一座小岛上。好消息是,那座岛周围有一种浑身是财富的生物,从肉到毛皮,每一种出产物都是当时社会的畅销商品。为了嘉奖斯特拉的发现,这种海牛从此被冠名——斯特拉大海牛。
在见识过斯特拉从岛上带回的海牛皮后,贪婪的皮毛猎人激动而疯狂地涌入了这片海域。这些远道而来的“淘金者”们借鉴了斯特拉的方式,一头又一头地收割着大海牛的生命。更要命的是,海牛是哺乳动物,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和人类一样的社会感情。在斯特拉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这种海牛似乎遵循着一夫一妻制度,并且有着温柔而多趣的社会关系。
这代表着,当一头大海牛被人们扎上钢叉拖拽到岸上时,它的配偶和同伴会焦急地围聚过来,有些会盲目地顶撞人类的小船,还有些会咬住绳索想要把要命的鱼叉拔出来。总之,它们想从人类手中救下自己的同类,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猎人们经常能看到大海牛连续好几天到岸上,或远或近地凝望着自己同伴的尸体。
这种海牛间深厚的感情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无异于一颗催泪弹,但对于当时的皮毛猎人来说,反而是将其一锅端的最好策略。甚至因为体型过于巨大,猎人们光杀,却拖不动,只能依靠潮汐的力量等待其自然上岸,许多海牛因此连作为商品死去的价值都没有,白白沉尸海底,成为了一堆毫无意义的腐肉。
作为发现者的斯特拉,在看到人们对于大海牛的疯狂捕杀后,也滋生出了敛财的心思,他决定在白令岛上以垄断形式开设一个皮毛贸易站。
1768年,随着最后一头斯特拉大海牛被捕杀,这个独特的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从发现到灭绝,仅仅27年的时间,人类的贪婪和过度开发让这种温和的巨人永远离开了地球。
灭绝的多重原因
斯特拉大海牛的灭绝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度猎杀:由于其肉质鲜美、脂肪丰富且易于捕获,斯特拉大海牛成为探险者和猎人的主要目标。它们被捕杀以获取食物、油脂和皮张,导致种群迅速减少。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还间接影响了斯特拉大海牛的食物链。例如,海獭因毛皮珍贵而遭到大量捕杀,导致其天敌——海胆数量激增,进而过度消耗海底藻类,减少了大海牛的食物来源。
繁殖速度慢:斯特拉大海牛的繁殖周期较长,每胎仅产一仔,且孕期超过一年,这使得其种群难以快速恢复。
斯特拉大海牛的灭绝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典型例证,提醒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这一事件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平衡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如今,斯特拉大海牛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故事仍警示着后人: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