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国宝”系列㉑晋阳古城遗址
“太原国宝”系列㉑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春秋至唐五代时期的一处大型城址,存续时间长达1500多年。作为国内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遗址,晋阳古城见证了太原2500年的建城历史,对探讨和研究中国城市布局演变和盛唐城建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城名演变与历史沿革
太原是一座具有50万年人类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历史悠久之城。据考古发掘表明,太原地名沿用最长,是国内仅有的从春秋时期开始,直至如今仍然继续沿用的城市名称。“并州”之名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的虞舜时代,后演变为行政区划名称,因治所设在太原而成为太原别称,简称“并”。太原之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只是地理概念,指汾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不是行政区划名词。太古通“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之很大、极大。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古籍对太原的最早记载首推《诗经》。《诗经小雅六月》有:“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的诗句,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太原就是指今太原地区。直到占国内末期,秦国哎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太原”一词才变成行政区划名称。太原还是九朝古都所在。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春秋战国之际是赵国的都城(共计74年),十六国北朝时期曾是前秦末都和北齐“别都”。唐代太原称北京,是大唐帝国的陪都,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唐朝末年,李克用以晋阳为都,建立晋政权达17年。其子李存勋建立后唐,先以太原为西京,后改为北京,晋阳为后唐陪都14年。其后,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相继在晋阳称帝,南下中原,建立后晋、后汉。后晋、后汉以太原为陪都共15年。五代末期,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以晋阳为都,建立割据小政权北汉。晋阳为北汉都城28年。
晋阳古城的历史变迁
晋阳因位于晋水之阳而得名。晋阳之名,最早见于《春秋》,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据此,学界把晋阳古城始建时间确定为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1527年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太原2500年建城史由此而来。晋阳城经历了创建、发展和繁荣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春秋晚期创建之初就已具备了“南制诸卿,北伐诸戎”的条件和功能,继而经历了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的发展和繁荣时期,最终形成了大唐北都的鼎盛局面。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之前1500年,晋阳在中国历史上是举国轻重的一个城市,经历了无数的荣耀与辉煌,但是宋朝以后,晋阳城在历史上消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肇建晋阳
春秋晚期,赵鞅主政晋国,纵横中原;匡合诸侯,争执牛耳;铸刑鼎,纳阳虎,风云当时。前497年前,赵简子为立于不败之地,做出营造晋阳城的战略决策,此为太原2500余年建城史的开端。晋阳城诞生之初,即以军事重镇闻名于世。赵简子退保晋阳,率领“晋阳之甲”回师绛都,兴赵族而莫基霸业;赵襄子固守晋阳,灭智氏而三家分晋,立赵国而初都晋阳。不久北灭代国,将势力推向草原。从此,晋阳又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并以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都并州
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置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自此,晋阳城也称太原城。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太原找火再起。前206年汉朝建立,有汉一朝,征战漠北,深入匈奴,叩击祁连,横分单于,显示了汉人深远的政治襟怀和战略视野。晋阳城地近北边,是汉王朝北进的战略重地,为维护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霸府别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夷狄交侵。晋阳踞天下之肩背,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所言:“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城古今必争之地也。”东魏北齐是晋阳最为辉煌的时代,其地位十分突出,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晋阳成为南北碰撞、东西汇通的重要舞台。《北史》记载“安吐根,安息胡人…。天平初,蠕蠕主使至晋阳”。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西城来客,在晋阳驻足、汇聚、发展,为晋阳大地带来诸多异域文化。
盛唐北都
关山环列,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成就了晋阳城“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阵的地位,并成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世民盛赞晋阳“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武则天置其为北都,晋阳与长安、洛阳并称盛唐三大都城。安史之乱,李光弼在危急之时守晋阳得胜,力挽狂澜,大国祚得以延续。唐末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皆以晋阳为根基,定鼎中原;刘崇则以晋阳为都城,建立北汉。在近四个世纪的唐、五代时期,晋阳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面,把中华文明推到新的历史高度。
锦绣太原
历经沧桑的晋阳古城,如今在太原大地上涅槃重生。这对太原而言,不仅仅是无尽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代又一代的考古文博人薪火相传、砥砺深耕,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在把握时代脉搏中深耕晋阳沃土,用学求探铲将尘封的晋阳与太原连接,揭开了一页页晋阳华章。新时代新征程的考古人,更加有力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重现锦绣太原盛景夯实精神支撑,增强精神动力。
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筑城,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灭,延续近1500年,城址几乎没有移动,火焚水灌的特殊毁灭方式使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格局保存完整。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探明了西城城垣四至,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晋阳城肇建之初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两次大的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和修补过程,清晰地揭示了晋阳城从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埋藏规律。发现了内城城墙、道路、坊墙、水系等建筑,尤其是发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从而对晋阳城城市布局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掌握其空间范围和历史脉络。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工建设,尘封地下1000余年的盛唐北都的繁盛景象将逐步再现。如今,这座淹没于绿野村庄之下的家园城市,其遗址别样的沧桑姿容依然迸发着瑰丽色彩。
漫步展馆,追溯历史。在六到十世纪的中国,如果说哪座城市的存亡、得失,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存亡、得失,那一定是晋阳城。春秋末期,雄才大略的赵简子深谋远虑,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之阳营建城邑,是为晋阳。晋阳左有太行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逼强胡,南卫京师。既有中原北门之寄,以一城而系天下安危,又处农耕游牧之间,兼两域而融文明精华。初都别都北都,四战之地引风云变色;侠气骨气豪气,八方英豪铸晋阳辉煌。赵襄子凭恃坚城晋阳灭智氏,造成晋国三分。李光弼率领北都军民守孤城,反败安史叛军。一部五代史,将得晋阳者得天下,失晋阳者失天下,演绎得淋漓尽致。公元216年,曹操将生活在晋阳周围的南匈奴分成五部,统一管理,民族融合的大剧渐入高潮。迎泽区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的域外文化元素,晋源区王郭村虞弘墓主人是一个来自中西亚地区的粟特人,均为晋阳多民族交融与互动的生动写照。赵宋一炬,辉煌1500年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其后千年,晋阳古城遗址上少有大规模建设,致使焚毁之时的古城——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遗址得以完整保存。因此荣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太原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宗旨,秉持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戮力推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建设。这正是:华夏又迎承平世,重看官家筑晋阳。“一座晋阳城,半部中国史。” 晋阳见证了太原2500年的建城史。历经沧桑的晋阳古城对太原而言,不仅是文化遗存,更是历史记忆。